本报南阳7月20日电 湖北、河南、陕西等三省交界处的黄姜产业区,加大力量治理黄姜加工废水的污染,他们有的着眼于理论创新,有的着力于末端治理,有的着手于清洁生产,多方合力,黄姜产业终于从疲软中恢复,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库区生态也更加安全。
据湖北十堰市环保局局长吴成昌介绍,
但过度的发展带来两大问题,一是恶性竞争导致市场价格急剧下降,鲜黄姜的价格由过去的1元多降到0.12元,?素的价格由过去的1吨53万元下降到15万元。二是由于生产工艺落后,为获得?素,“制造”了大量废水,治理起来难度颇大。
为了让农民不再亏本种植,湖北对种植面积进行了压缩,河南、陕西等也在控制规模。“中国黄姜之乡”郧西县县长卢富昌说,过去全县黄姜加工企业遍地开花,污水横流,现在,对治污能力不足的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关停并转”。县里准备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把全县黄姜加工企业聚集在一起,这样既有利于集中治污,又有利于形成产业链,因为加工黄姜的废水正是制取酒精的好原料。
前不久,十堰市与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化工学院等联合开展黄姜加工废水的末端治理攻关,目前已经进入中试阶段,效果显著。记者采访期间,中国地质大学教授郭湘芬正在十堰市元康药业公司进行相关新工艺的运营调试。元康药业公司董事长陈卫说,公司投资200万元开发的采用这一新工艺的新型生产线,不但有可能降低黄姜污染90%以上,而且有可能对黄姜进行立体开发,获得?素、淀粉、纤维、色素、冠心宁等产品,前景非常好。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沈晓鲤曾参加了该项目的“科技成果鉴定”,他说,这项新工艺是高新技术,具有开创性、先进性;既减少了水、硫酸、煤等原料的消耗,又使后续污水排放及污染负荷大大减少,为污水治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