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言传”到“身教”
舞台上,16名二年级小学生扮演的小雪花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冬天来了,小兔子不再孤单,他有了自己的新伙伴――雪孩子。他们开心地玩耍,一起歌唱,一起游戏。天黑了,小兔子要雪孩子和自己回家,但因为雪孩子怕热,小兔子只好把围巾留给他作纪念,自己
这是包头市哈达道实验小学编排的课本剧《雪孩子》。该剧以其表演逼真、音乐选用得当荣获第二届内蒙古自治区“课本剧大赛”第一名。
《雪孩子》的剧本取材于小学语文教材,音乐则源于小学音乐课本,充分体现了小学教育改革中语文教育与艺术教育、思想教育的融合。小演员和老师一起编剧本、选音乐,整个编排过程中,每个人都被雪孩子舍己救人的精神深深感动着。20名小演员不仅都能熟练背诵每个角色的台词,而且对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也能如数家珍。
哈达道实验小学刘校长说:“通过编演课本剧,同学们不仅准确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和立意,而且在艺术表演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心灵上也受到了陶冶,变得会关心人了”。
主办方称,这次比赛有来自26个中小学校的学生和教师展示了“课本剧”的独特魅力。比赛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增加互动”、“重视过程”、“推崇整合”的三大核心亮点,反映了利用“课本剧”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突出作用。
让学生作课堂的主体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一些语文老师反映:课文已经分析得很细了,学生还是听不懂,不喜欢听。一些学生也问:我们怎样才能学好语文课?有一些学生语文考试成绩优异,可一到使用语文知识技能的实际场合就束手无策。过多的课堂讲授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把课堂的主体交给学生”成为教改的突破口。
这时把课本剧引入课堂教学,让人眼前一亮。课本剧是上世纪80年代在北京和南方一些省区发展起来的。当时一些戏剧界人士开始意识到培养观众的重要性,把目光转向校园戏剧。于是有的剧院、剧团尝试着编演课本剧,竟意外地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课本剧深受学生和教师青睐,正是因为它为学生开创了一个新的学习天地。学生在编演课本剧过程中,展现了丰富的创造力,确立了自己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以本次大赛中的剧目为例,《丑小鸭》改编自小学课本第四册,主要动作设计由学生完成。呼市团结小学《红星精神代代传》则完全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据一些坚持推广课本剧教学方法的教师反映,改编和演出课本剧,不仅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愉快,也使教师的教学变得更形象直观。这样强化了师生间的互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普遍提高。推广课本剧有利于在语文改革实践中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把德育、美育、智育整合起来
第二届内蒙古自治区少先队“课本剧大赛”结束后,主办方还专门举办了“课本剧研讨会”。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淑杰认为,组织编演课本剧还可以实现德育、美育、智育的整合,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
语文这一学科历来重视在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为孩子们塑造了许多美的形象,课本剧取材于教材,作用于人的视听,其教育感化作用十分明显,有助于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学生在读―思―编―演剧本的过程中,更能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雪孩子》能够在本次大赛中折桂正是因为它巧妙地体现了这一“整合”,将课本的精神内涵充分展示在观众面前,通过演出使学生体会到了什么是真、善、美。
一出课本剧的成功,不仅让学生完成了变死课本为活演出的实践,还加强了学生的集体观念,让学生在处理琐碎事务和人际关系中学会了组织协调和相互配合。
通过本次大赛,各学校表示,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将充分利用课本剧“有声画谱描人物,无字文章写古今”的独特形式,发挥“语―文―剧”的系统效应,为语文教学开创一个崭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