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来说,获奖固然高兴,但更令我激动的是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的离子通道靶点研究终于有了很大进步,中国原创的药品可以扬眉世界了!”说起自己主持的课题荣获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等奖空缺)时,平日里严谨的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教授激动不已。
“中国药品的原创性”是哈医大人为之奋斗
据了解,世界上有75%的心力衰竭病人合并有心律失常,并有50%心力衰竭者死于心律失常,目前国际上的四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均存在疗效不佳、对患者生存率改善作用不理想等问题,该领域的研究一直是医学界的热点。治疗心脏病的各种药品很多,但真正由我国自主研发的心脏病药物尤其是抗心律失常药物还是空白。
1982年,还在攻读硕士学位的杨宝峰就开始了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究。“中国要在国际抗心律失常药物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发现新的药物作用靶点。”他暗下了决心。在日本学习期间,他离开工作室时,往往整幢大楼只剩下他自己。有一天,管理员拿着出勤卡找到他的导师:“你的学生杨,一天也没正常休息过。”
1992年回国之初,哈医大的科研条件与国外差距还很大:设备落后、人才匮乏。实验室里,连最基本的试剂都供应不上,有时甚至要等上一二年,实验常常在无奈中被迫中断。杨宝峰把自己在国外学习、工作期间积攒下来的钱,全部买了仪器和设备。因此,哈医大在国内较早地引进了膜片钳、基因钳等国际上先进的实验设备,建起了膜片钳、基因钳实验室。长年在外工作和学习,杨宝峰难得和夫人相聚,两人曾度过了八年的两地分居生活。日常生活上的困难和科研工作上的艰辛一起考验着杨宝峰的意志,多年来,他研发了多种新药,获国家专利的就有6项。他将研究出来的“大明胶囊”,无偿献给了学校的药厂。按规定,他应该拿500万元的38%,但他至今分文未取。
在研究过程中,最常遇到的就是资金困难,杨宝峰却热情不减:一些花钱多的课题他就带到日本、加拿大,用国外现成的技术和设备进行研究。但他深感要使科研顺利进行,必须拥有自己的实验室、自己的科研团队。
如今,在他的团队中聚集了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留学加拿大的董德利,曾被导师赞为外国学生中最聪明的一个。面对国外的优厚待遇,董德利说是杨宝峰的人格魅力和科研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他。李保新、王玲、乔国芬等一大批具有很强学术背景的留学人员纷纷加入哈医大的药学研究所。4年来,已有50多位海外学者落户哈医大。
在担任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以后,杨宝峰肩上的担子又加重了,为了科研工作,他坚持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每天5点半起床,用争取出的这点时间去看他的实验室。在去外地参加研讨会时也总是避开主办方安排的娱乐活动,抓紧时间返回学校,返回他的实验室,在他眼里,实验室就是最宝贵的东西。
2005年3月28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亲自为杨宝峰颁发了200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证书,并握着他的手说:“我知道你是搞离子通道和心律失常研究的,感谢你、祝贺你!”杨宝峰说:“全国亿万人民爱戴的总书记,竟然记得一个普通科研工作者的课题内容,这是我终身的殊荣!更是对我们医药研究的鼓励和期望!我们将为中国的药物原创继续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