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河南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艺舞台全面繁荣

2005-07-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桂娟 我有话说
新华社郑州7月26日专电(记者桂娟)随着《村官李天成》《程婴救孤》等河南“地方戏”在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唱响,一阵阵豫剧旋风在全国各地刮起。经过多年来的改革和发展,河南文艺舞台终于迎来了好戏连台、精品迭出的丰收季节。

河南省文化厅厅长郭俊民在接受记者

采访时说,近年来,河南以进一步提升河南舞台艺术的影响力为目标,以豫剧的振兴和发展音乐歌舞等高雅艺术为两翼,一手抓深化国有艺术院团改革,一手抓民营剧团发展,不断推进精品文艺生产。

最近召开的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提出,今后除重要剧种保留个别事业单位外,一般性文艺院团和演出场所,要逐步进行转企改制,资源重组,面向市场,增强活力,努力实现河南舞台艺术的全面繁荣。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农业人口大省,河南对国有省直文艺院团的投入在全国相对较低,但河南国有院团的演出市场自给率却是全国最高的。他们克服了等、靠、要思想,面向市场找饭吃,以演出拓展市场,在市场中求生存促发展。河南省豫剧一团、二团、三团,演出场次逐年增高,今年上半年,已演出100多场。目前河南还拥有国营、民营演出经纪机构31个,连接着省内、省外演出市场。

河南省豫剧二团是一个拥有100多人的大集体,条件差、底子薄。2001年决定排演《程婴救孤》时,需要投入近百万元。但当时他们账面上只有800元,职工工资平均不到300元。但他们横下一条心,并千方百计筹集到70万元资金,保证了《程婴救孤》的排演需要,并确立了“巩固农村市场,拓展矿区市场,开拓城市市场,打入校园市场”的发展策略。4年来,《程婴救孤》足迹遍布河南全省城乡,还远赴北京、上海、湖南、山西、河北、浙江等省市,演出近300场。

《程婴救孤》荣获文华大奖后,河南省政府召开隆重的表彰大会,并给予100万元重奖。以此为契机,河南改革对省直艺术表演团体投入方式,变“养单位”为“养项目”,将过去对重点剧团的投入逐步转向对重点剧目投入;将产前、产中投入,改为产后综合效益奖励为主,使经费投入更好地体现政策的引导性,促使剧团多出人才、多出剧目、多演出。

为了弥补政府投入不足,河南文艺院团还与企业合作,利用社会资金推动艺术生产和演出。去年,河南省豫剧一团先后利用“演员工作室和剧团联手制作”“剧目制作人先期投入、剧团组织创作排练”“剧团为企业冠名”等方式吸收投资252万元,新排剧目9部,是前5年新排剧目的总和。

为了促进演出市场全面繁荣,河南省文化部门转变政府职能,不断完善文化市场服务体系,为民营和社会文艺团体多演戏、演好戏搭建平台,营造良好的市场化运作氛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民营剧团2000多家,从几人的小戏班到几十人的正规配置,规模、性质不等,分布省内各区县乡镇。

素有“曲艺之乡”“魔术之乡”之称的河南省宝丰县,近年来涌现出近千个民间演出团体、5万多民间艺人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在全国农村演出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被称为“宝丰现象”。然而,就在三年前,这些民间艺术表演团体还是一个令各级文化管理部门最头疼的事,表演团体小、乱、差,演出格调不高。为此,河南省文化厅提出“全力支持、积极引导、加强管理、逐步规范”,通过规范申办演出团体审批程序,建立演出团体、团长培训制度,开展优秀民间艺术表演团体负责人评选、表彰活动,同时重点扶持了一批艺术水平较高的团体,使宝丰民间表演团体走上了健康、繁荣、有序的发展轨道。

为了加快民营剧团的发展,河南文化部门还在艺术上进行扶持,培养民间“名演员”“名艺人”。河南小皇后豫剧团是河南创办较早的民营艺术表演团体,经过10多年的发展,如今已是一个在全国具有相当艺术实力和经济基础的民间职业剧团,近年来多次参加省内外重大赛事和大型文化活动,获得国家、省级集体和个人奖励近40项。河南省文化部门对该团团长王红丽进行重点培养,不仅为她加工复排了《抬花轿》《秦雪梅》等豫剧传统名剧,还围绕她新排或重新整理了《风雨行宫》《泪洒姑苏》《铡刀下的红梅》等剧目。这些首演剧目使王红丽成为观众心目中名副其实的“名旦”。1994年和2002年,王红丽两次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铡刀下的红梅》还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