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追忆大连理工大学力学专家顾元宪教授

2005-07-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宋言荣 通讯员 田守智 我有话说
记者手记 6月1日早晨,正走在北京上班的路上,我的手机铃声响了,传来大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林安西那沙哑低沉的声音:我校一位优秀中青年知识分子在
巴西出席国际会议时心脏病突发去世。我一时没有反应过来,脱口问了一句:“顾元宪?”他回答“是。”“五一”期间在大连时,我与大连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马辉、宣传部长姜再华在一起时还谈起过他,那时他刚刚当选全国先进工作者。

我说:七十年代末,光明日报曾以《“伯乐”和“千里马”之间》为题发表长篇通讯,报道过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老前辈钱令希院士慧眼识珠,发现与培养他的弟子钟万勰院士;后来,他们这支力学队伍中又涌现了现任大连理工大学校长程耿东院士;现在又有了顾元宪这样属于第四代的力学拔尖人才。少长咸集,人才辈出。我有一个愿望:再为《“伯乐”和“千里马”之间》写一个续篇。

不幸竟来得这样突然。回到报社,我立即给中国驻里约热内卢总领馆打了电话,找到正在处理此事的蔡剑鸣领事。他在电话里告诉我这样感人的一幕:在顾元宪原本要出席的第6届世界结构与多学科优化大会上,为了缅怀这位对结构优化做出杰出贡献的中国科学家,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会场奏响,与会的各国专家默哀一分钟。大会执行主席、世界结构与多学科优化学会主席M.P.Bendsoe评价顾元宪说:“他是国际上该领域成就卓越的科学家之一,他的去世是中国和国际学术界的重大损失。”

2003年2月12日,顾元宪(右)与钱令希(左)、钟万勰(中)两位院士讨论力学学科建设问题。

堪称一代领军人物

顾元宪1954年生于大连,当过知青,恢复高考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

从那时起,他就把一切献给了祖国的力学事业。他先后出国20多次,到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许多国家的公司挽留过他,可他对他的母亲说:“国外生活条件再好,干活都是给外国人干的,成绩都是人家的,所以我一定要回来。”这正是他献身于中国力学事业,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不竭动力。

顾元宪所从事的科研工作,是应用计算机对装备和产品进行力学分析,达到最优化的结构设计。从研究生阶段出色地参与完成第一个课题“直升机旋翼桨叶优化设计”起,顾元宪便一发而不可收,和有限元、优化、计算机结下了不解之缘。经过20年的拼搏,他不仅在优化设计理论研究中取得了重要成果,并将理论研究―软件开发―工程应用紧密结合在了一起。由顾元宪领导研发的大型有限元分析和结构优化软件系统,在前辈科学家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成为我国有代表性的自主知识产权软件。

2003年,我国首次载人飞船“神舟五号”的成功回收就应用了这项技术分析。飞船发射升空难,安全返回更难。“神舟五号”回收伞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伞包由柔性织物制成,引导伞、减速伞以及主伞需要多级打开,受力分析困难,稍有闪失,整个回收工作就会前功尽弃。顾元宪带领课题组,建立了完整的伞包动力学分析模型,发现了伞包原设计上的不足,提出了设计改进意见,直接为飞船回收伞包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在我国新型通讯卫星的设计上,他们承担了中央承力筒荷载的优化设计。应用他们的优化设计软件系统,卫星结构减轻了13%,增加了有效荷载。仅此一项,就节省经费1000多万元。

沈阳鼓风机集团设计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四万空气分离压缩机,在运转中出现了难题。顾元宪带领他的结构分析小组在现场测试,另一部分人马在大连用软件进行分析,经过一周奋战,找出了原因,并提出了优化设计方案。

顾元宪和他的团队的优化设计软件,仅在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和军工装备研制中,就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亿多元人民币。

作为工程力学系主任,顾元宪近年来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和863计划课题等一批重要科研项目,发表论文300多篇,出版专著6部。他先后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首批特聘教授,荣获“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力学界老前辈钱令希院士听到顾元宪去世的噩耗,泪洒衣衫,题词悼念:冲锋陷阵,创新立业,尊称一代领军人物。

他带出了一个团队

大连理工大学的力学专业,在我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顾元宪继承和发扬了老一辈科学家的光荣传统,培养出了一支优秀的团队。

顾元宪要求严格,学生对他又“怕”又“爱”。博士生戴磊说,顾老师看论文连错别字、标点符号、语法都一一挑出来。对很多学生来说,收到顾老师凌晨三四点发来的电子邮件是常事。顾元宪的笔记本扉页上,记着几十名研究生和青年教师的电话、生日、原毕业学校、留学经历甚至爱人的名字。学生赵红兵出国拿不出几万元的教育补偿费,顾元宪就把自己家的存折拿出来交给他;青年教师陈飙松从国外回来,妻子工作没着落,他就多方奔走,还亲自送他们去面试;一些青年教师申请国家基金没经验,他又亲自动手帮他们修改申请报告书。

他的学生说,顾老师不仅教我们写论文、做项目,还教我们怎样做人。现在英国留学的郑毅记得,顾元宪说过这样一段话:“力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衡量一个国家的工程水平,中国一定要有人去做,而且要做好。”郑毅说:“在物质生活富裕的今天,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很少感受到他人精神力量带来的震撼,现在我切实感受到了。”

顾元宪就像磁石,牢牢地吸引着一批才华出众的青年学者。从澳大利亚回国的陈飙松说:“如果没有顾老师我肯定不会回来。在他身边工作非常开心。”

近两年,顾元宪所在科研团队中,就有7位青年教师在讲师阶段就申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仅2004年一年就有4名青年教师拿到了青年基金项目。这在基金申请竞争激烈的今天并不多见。顾元宪领导的科研创新团队2004年获得国家“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

和时间赛跑只争朝夕

很多人都说,顾元宪太累了。这次到巴西参加第六届世界结构和多学科优化大会,走之前他就连续三个晚上没怎么睡觉。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评审专家,走之前他认真评阅了10多份通讯评审材料;拿出“985工程”二期建设力学学科的初步规划方案,同班子其他成员深入讨论;他还对即将答辩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了逐一审阅。就在北京转机的间隙,他还给创新研究群体里的同事张洪武教授打来电话,研究9月份的东北力学年会和振兴老工业基地研讨会、上海CAD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等。

在科学的道路上,顾元宪就是这样一个拼命与时间赛跑的人,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勤奋工作着。

青年教师赵国忠回忆起他跟顾元宪一起出差开会的经历:夜里两点钟一觉醒来,顾老师还在工作;四点半醒来,顾老师还说有些活儿要干完;早上他起床的时候,顾老师竟趴在桌子上睡着了。顾元宪家的书房正对着钱令希院士家的窗户,他总是熬夜太晚,钱先生都忍不住打去电话,半是嗔怪半是心疼地说:“顾元宪同志,现在去睡觉!”

一位学生在纪念顾元宪的网站上写道:“如果真有天国,相信顾老师也绝不会休息的,请天国为他准备一张办公桌。”

顾元宪干事业执着,很少有时间照顾父母和家人,但他却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来弥补。他为父母在学校附近买了房子以方便有空去陪陪老人。妻子本命年,他不忘托人代买一套红色内衣和一条红腰带。妻子评价他:特别热爱生活。

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后,他首先跑到母亲那里,把奖章给老母亲戴上照了张相。他走到哪儿都带着爱女潇潇的照片。13岁的女儿在父亲去世后写了一封信,深情地说:“风雨过后的天空,只有我在飞翔,那是因为我想念我的父亲。”

顾元宪教授走了,走完了他不断追求优化的人生。他永远离开了深爱着他的父母双亲和贤妻爱女,离开了他和同事们倍感自豪的创新团队和热爱他的学生们,离开了大连理工大学这片热土和他为之奋斗了一生的力学事业。

6月22日,中共大连理工大学党委做出决定,在全校开展向顾元宪同志学习的活动,学习他崇高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学习他热爱祖国、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学习他献身科学事业、勇攀世界科学高峰的创新精神,学习他倾心培养人才、敬业爱生、为人师表的高尚师德,学习他重视科研团队建设,团结协作、共同创业的无私品格。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