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循环中增效

2005-07-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赵秋丽 特约记者 李志臣 我有话说

“创新中循环、循环中增效”是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总经理李长顺带领济刚人走循环经济之路的深切体会。济钢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循环经济是知识经济,是创新经济”这样一个全新的理念。在企业发展中,济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出了一条节能与环保并行的资源节约型道路,实现

了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

绿色济钢

走进济钢,映入眼帘的是整洁的厂容,优美的环境,浓浓的绿色。十里钢城,天蓝、山青、水秀,鲜花盛开,芳草如茵,绿树成行。济钢的绿、济钢的美,让济钢人为之自豪。

济钢在生产经营快速发展的同时,始终把环境绿化美化作为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改善环境、服务社区、回报社会、塑造企业良好形象、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不断加大绿化美化的投入和工作力度,促进了环境绿化厂容美化工作的长足发展。到目前为止,济钢拥有绿地面积405万平方米,各类苗(树)木总量达到了592万株,绿化覆盖率达到了41%。

“在发展企业的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资源和环境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企业能否把能耗、物耗降下来,能否实现清洁生产,保护好环境,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形象和生存。”济钢党委书记、总经理李长顺对记者说:“随着社会文明进程的加快,以大量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济钢实施节能降耗的最初动因,是出于企业竞争和生存的需要。当时,怎样通过节能把成本降下来是企业考虑的惟一问题。但是当济钢通过节能降耗渡过难关、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后,实现清洁生产和环境保护就成了济钢人关注的问题。“资源有限、创意无限、清洁生产”,这些意识的形成,标志着济钢人开始认真思考和面对生产发展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问题。在济钢,“效益决定发展,环境决定生存”、“钢厂无废物”等观念已深入人心。在实践中,济钢始终坚持“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污染资源化治理”,积极推行“绿色”清洁生产,同时加大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和实用技术的集成与创新,构建“绿色”产业链,由此济钢真正实现了效益的“绿色化”。人们不禁会问,绿色济钢的形成到底靠的是什么呢?

循环济钢

一家大型冶金企业没有污染、没有废物排放,进来的原料经过内部循环后全部变成资源和产品,这可能吗?

济钢人的回答是:“能”。

“钢厂无废物,关键在于用好循环经济这根杠杆,如果有废物,也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只要走循环利用的路子,完全可以变废为宝”。谈到资源与废物的辩证关系时,李长顺颇有感慨:构筑循环经济模式,光有信念和决心是不够的。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懂技术又懂经济的济钢集团总公司常务副总温燕明提出了“废物资源论”,并在全国冶金行业率先提出并主持研发了“四全一喷”(炼铁全熟料、炼钢全精炼、全连铸、轧钢全和火成材、提高高炉喷煤量),“四闭路”(钢渣和含铁尘泥闭路、煤气闭路、工业水闭路、余热、蒸汽闭路)等87项重大工艺技术改造和创新项目,使废物资源化,仅“干熄焦技术”一项就为国家节省6.6亿元。

老济钢人都记得,济钢曾经有一座人见人愁的渣山。进行资源综合利用后,如今的渣山旧址已经变成了美丽的公园。过去用水高峰期,18口自备水井同时开动提水还不能满足需求,现在通过工业用水闭路循环实现了科学合理用水。到2003年7月,济钢关闭了全部自备水井。

企业不消灭污染,污染将消灭企业。分析表明,钢铁企业生产过程的固态、液态、气态甚至能量状态的所有外排物都是能够被回收利用的,关键是找到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方法。为此,济钢淘汰过去末端治理的落后做法,提出“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污染资源化治理”的清洁生产方针,广泛宣传清洁生产理念。

走在济钢的厂区,随处可见通过新工艺、新技术,利用废弃物制造出来的新产品。从去年起,济钢正式提出“构筑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把钢厂建成相关产业的清洁原料供应基地,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建设钢铁生态型工业园和城市的“清洁夫”。今年通过煤气结构调整,济钢利用节余煤气实施的燃气蒸气联合发电工程已投入运行,年发电可达8亿千瓦时,能够满足目前1/3以上的生产用电。在最大限度减少企业自身污染的同时,济钢还充分利用钢铁冶炼工艺优势,将化工厂的铬渣用作烧结原料。现在济钢正在开发用纸浆废液作为有机粘结剂替代球团膨润土,同时在工业用水闭路利用的基础上,将城市生活污水作为济钢的生产中水和绿化用水。

循环经济让济钢实现了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统一,拓展了企业生存空间,减轻了社会环境负荷。济钢人算了一笔账:与1995年比,2003年吨钢综合耗新水降低了68.7%,年节水7430万立方米;吨钢综合能耗下降37.3%,累计节约能耗960万吨标准煤,节约价值超过60亿元。济钢人真正从循环经济中看到了效益和希望。

济钢人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循环经济是知识经济是创新经济”的理念。

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对济钢发展循环经济的做法高度重视,表示:“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一个行业的生产,济钢走在了前面”。

和谐济钢

“为实现年产680万吨钢而努力奋斗”,这是济钢门口电子显示牌上的标语。

实现680万吨钢,意味着年增钢180万吨。济钢从1958年建厂,实现年产100万吨钢,用了34年;由400万吨到去年突破500万吨,用了1年;今年只用半年多,产钢突破600万吨。

济钢的发展速度,是世界级水平。但如果仅仅是这样,并不值得济钢人自豪。李长顺说:“真正令我们自豪的,是速度、品种、质量和效益的和谐,是可持续的良性增长。”

在低端产品上过度竞争的钢铁企业,曾一度陷入生存困境。而扭住品种、质量、效益不松手的济钢却依然保持高速增长。一方面持续降低成本,主打产品中厚板的成本连续11年保持全国最低;另一方面,通过新上120吨转炉、宽厚板二期工程等项目,实现设备大型化、现代化、紧凑化,同时在宽厚板领域开发高端产品。今年济钢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品种板比例可超过60%,其中锅炉板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1/5,容器板达到近1/10。在产品质量上,济钢对照国际标准精益求精,宽厚板被公认为是国内最好的。今年上半年,济钢实现利润已超过去年全年水平。

速度与效益的和谐只能反映济钢的市场竞争能力。那么,追求企业与社会的合谐共处,就体现出企业经营理念的更高境界。

济钢是用水大户,随着节水工作的深入发展,2003年7月关闭了最后1口水井,为济南恢复“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美景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济钢给出的答案:一是用水的工艺不用了,用水多的工艺用水少了。比如,焦化厂原来用水熄焦,耗水大,还污染环境。采用干法熄焦工艺后,不仅不用水,而且还将热焦炭的热能回收发电。二是“用淘米水洗菜”,通过对水的分质、梯级、循环利用,“什么肚子喝什么水”,做到了一水多用,最终达到工业用水的闭路循环。经过不懈努力,济钢1995年到2003年,年产钢提高近两倍,年耗水总量不仅没增加,反而减少了260万立方米。与水一样,济钢将煤气、蒸汽、钢渣和含铁尘泥等工业废物都实行了闭路循环利用,而且利用程度不断加深。

如今的济钢抛弃了简单增长模式和低层次追求,已从一般意义上的节能节耗、清洁生产和环境保护,上升到高层次的打造链式产业,实现与环境友好、与社区友好、与相关产业友好,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建设钢铁生态型工业园,努力寻求着自身内部、自身与社会的完美和谐,最终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和谐发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