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野生麋鹿自然增至52头

2005-08-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徐丹鹿 我有话说

本报讯(记者徐丹鹿)不久前,一头野生麋鹿幼仔在它的野生祖先历史上最后的栖息地――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降生,这也是今年在野外降生的第7头幼鹿。至此,世界上惟一野生麋鹿种群从最初的32头增至52头,在野生麋鹿灭绝100多年后,野生种群恢复进入关键期。

据国家鹿类研究专家组成员

、大丰麋鹿保护区副主任丁玉华介绍,1998年11月、2002年6月、2003年10月,大丰麋鹿保护区分别将8头、6头、18头麋鹿放出保护区的围栏,让其在纯自然环境中生存。麋鹿在野外自主觅食、如期脱角、正常生茸,活动区域扩展,并在完全野生环境下发情、交配、产仔、哺乳。2003年3月,完全在野外出生、发育、成熟的麋鹿又在野外顺利产仔(即仔二代),结束了100多年来地球上没有野生麋鹿的历史。明年,2003年10月大规模野放的麋鹿将产出仔二代,意味着麋鹿野生放养成功,到2007年野生麋鹿可望达到100头;到2008年,野生麋鹿进入下一个繁殖周期,有望达到200头规模,将标志着麋鹿野生种群恢复成功。

麋鹿是中国特有的世界珍稀动物,因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俗称“四不像”。历史上野生麋鹿的最后栖息地是长江口附近沿海地区。史载,这里的麋鹿曾经“千百为群”,蔚为壮观。大丰自然保护区就位于这一区域。

研究表明,野生麋鹿灭绝主要是由人类的活动、滥捕滥杀、争夺生活空间所致。从春秋战国时期至清朝,古人对麋鹿的记述不绝于书。它不仅是先人狩猎的对象,也是宗教仪式中的重要祭物。汉后,野生麋鹿数量日益减少,逐渐走向灭绝。到清朝初年,中国只有约二三百只的麋鹿圈养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对野生麋鹿仅有零星观察记录。

1865年,法国传教士大卫无意中发现了南海子皇家猎苑中的麋鹿,当时在动物分类学上尚无此鹿种记录。此后,英、法、德、比等国的驻清公使及教会人士通过明索暗购,从北京南海子猎苑弄走几十头麋鹿,饲养在各国动物园中。经过1894年的大水灾及1900年八国联军的洗劫,麋鹿在中国本土灭绝。到19世纪末,仅英国乌邦寺饲养了18头麋鹿并进行繁殖,才使这个濒临灭绝的物种保存下来。目前世界上的麋鹿皆来源于此。

目前,我国在北京南海子、湖北省石首市、河南省原阳县等地也实施了麋鹿散养计划,加上各地动物园饲养的,共有麋鹿近2000头,占世界总数的一半。

一群麋鹿向位于江苏省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海防林区走去。位于黄海之滨的这个自然保护区,属于典型的海洋滩涂型湿地,被誉为“中国麋鹿的故乡”。这里有着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并于2002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近年来,保护区内的麋鹿数量由原来的39头增长为706头。(新华社记者王晔摄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