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全面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2005-08-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金景山 我有话说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六个方面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一、民主

法治是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所谓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得到贯彻落实,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得到保证,这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要求。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治。民主是社会主义国家基本制度的根本内容,法治是实现民主的根本保障,二者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只有民主和法治有机结合,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说,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尊重人民群众的独立人格和民主权利,使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和建议有沟通的渠道,使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使社会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充分发挥。就要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使整个社会的运转服从于法制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形成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使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得到切实落实。

二、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所谓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得到有效处理,社会公平和公正得到切实维护,使大多数社会成员都能享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果。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经济利益是“本源性”问题,其他问题常常由此派生,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现阶段,在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我国社会出现了一些问题和矛盾。这些矛盾虽然渗透于各个领域,表现为各种形式,但从根本上说,都是利益因素所致。因此,搞好社会各方面的利益调节,维护收入分配领域的公平与公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所以,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要运用多种手段,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均等、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利益调节机制,进一步强化制度在利益协调中的基础性功能。要建立和完善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只有形成能够充分反映不同主体利益要求的表达机制,才能使利益主体充分表达各自的要求和意见,从而在相互沟通中达到相互理解、减少冲突、达成共识。要建立健全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进一步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护困难群众的基本利益。当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首要任务是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合理调整不同阶层的利益结构,逐步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

三、诚信友爱是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我们知道,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和谐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诚信友爱又是实现人际关系和谐的前提条件。没有诚信,就不会有爱;没有爱,人际关系就紧张;没有人际关系的融洽与和谐,就不会有社会的和谐。倡导并形成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属于道德建设范畴。因此,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热爱集体、热心公益、扶贫帮困的社会风尚,从而在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

四、充满活力是和谐社会的发展动力。“创造”是社会活力的源泉,而充满活力又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现实力量和动力源泉,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各方面的创造活力,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破除思想观念和体制上的各种障碍,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涌流。只有这样,才能更快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实现人类社会和谐美好的未来。

五、安定有序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社会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的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组织管理体系亟待健全,社会管理法规亟待完善,社会管理中的“缺位”现象亟待解决。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是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这一社会管理格局中,党委领导是根本,政府负责是前提,社会协同是依托,公众参与是基础。只有这几方面的有机结合,才能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实施科学、高效的社会管理,实现社会生活的安定有序。

六、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规律。我们知道,自然包括资源和环境两个方面。发展经济不能以过度牺牲自然资源为代价,也不能建立在环境逐步恶化的基础之上。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在取得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的同时,出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生态问题。比如,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自然资源无序开采、资源利用率较低等等。任由这些问题存在和扩大,将不仅影响生产发展,同时也影响人与社会的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首先是合理利用开发自然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最佳结合。其次,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保护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自然资源的约束力和人口增长的压力。为了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严格控制高污染项目,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作者系辽宁省兴城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党委书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