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笔者在学校开设了《中国古代小说戏曲欣赏》、《唐诗宋词欣赏》等选修课。每到课程结束时,都会让学生笔谈课程收获。一些学生的答案往往令人失望。除了“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今后要努力学习,振兴中华”等一些政治概念的表述外,基本上谈不出多少对作品的个人感受和体验。阅读和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不能带给
大学生缺失审美教育
在现实生活中,科学知识的价值力量和现实的就业压力,使得大学生们把所有的精力和热情都放到了专业学习和各种可以为就业带来优势的“考级”、“考证”上,严重抑制了其它方面素质的发展。大学课堂还存在一些灌输式教学模式,把知识硬塞进学生的头脑。在他们心灵中,“自我思考”、“自我想象”、“自我判断”的领域越来越小。现在的部分大学生普遍缺少敏锐的感觉、直觉、领悟、灵气,看问题、做事情往往呈现出模式化、程式化。风华正茂的年代,却不能给人一种意气风发、诗意盎然的精神风貌。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理状态、审美境界、意志程度、人生态度与他们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水平不相匹配,束缚和制约着他们向高层次发展。造成问题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也强烈地折射出大学生审美教育的严重缺失。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等教育的育人目标,而美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当下的现实教育来看,审美教育仍是一个薄弱环节。
何为“审美教育”
审美是一种超越性、综合性的教育。也正因为这一点,审美教育是其它教育形式所不能代替的。那么,什么是审美教育呢?学术界对此众说纷纭,没有定论。如果突破从概念到概念的抽象玄虚框架,直接把审美教育放在整个教育实践中,放在当今大学生的生存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多方位视野中来考察,我们不难发现,审美作为一种具有形式化、动情化的教育特性,其目标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的感性能力,包括感受力,鉴赏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完美理想人性,以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自身感性和理性的和谐的终极追求。诚然,所有教育的最终目标都离不开这个范畴,相比较而言,审美教育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最直接途径。这是因为审美教育的过程就是审美体验的过程,其主体一直处于激越的情感体验之中,这也是审美教育区别于德育、智育的本质特征。智育、德育中也不乏情感的因素,但更多的是注重理性,往往带有被动接受和灌输的意味,而审美教育强调的是“韬养”,是主体的主动参与和全身心的投入,让你体验美好,体验成功,体验快乐,体验崇高,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及自我完善的能力。
别让“美丽”悄悄溜走
首先,高校应当重视大学生的审美教育,给它以独立的地位,要充分认识审美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中介作用。德国著名美学家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了美育的综合中介作用,他认为美是真与善的桥梁。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审美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被提升到“综合”与“完成”的高度。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他看来,一个君子的培养,要通过学习诗歌等文学作品得到知识的启发,并通过礼仪制度的学习塑造人格品性,掌握行为道德规范,而最终能成为君子则要凭借乐教。古代哲人对育人规律的总结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作为一名大学生,缺乏起码的感受美丑的能力,那他就不是一个有文化的文明人。
第二,美育应落实到学校教育的一切环节之中。在大学生中开展审美教育,是学校各个学科专业、各个教育环节共同的责任,也是在学科专业教育中创造美的教育境界的共同追求。著名艺术家吴冠中曾谈到对高科技的审美感受,他说:“在清华大学生物所看到那些细菌、病菌、蛋白质等各类原始生命状貌,放大后映在屏幕上,千姿百态,繁杂而具结构规律,仿佛是出人意料的抽象艺术大展,大都很美。”2001年10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80寿辰,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为其祝寿的演讲是《数学与美》。与之相呼应,杨振宁在陈省身先生90岁生日前作《物理与美》的报告。他们对存在于自然科学中的“美”进行发幽探微,使在场的非数学、非物理学科的学生感到,在奇妙的数字与符号中间同样存在着令人感动的美。可见,深邃宙奇观,奇妙的生命现象等等都作为审美媒介,将会增加大学生的接受趣味,深化美育效应,同时增加人对大自然的亲和力。
第三,以艺术教育为主要途径和内容,开展大学生的审美教育。艺术教育看起来是对人的微观行为的指引,是人的情感世界的包容;但它对大学生的宏观方面的建树和成长,对人的精神素质的塑造,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促进和补充作用。在开展艺术教育中,我们不能过于强调其艺术特性,将它等同于高校的艺术专业教育,它应该是普及型素质型的艺术审美、艺术体验教育,侧重审美、欣赏和体悟。学校尽可能多开设一些小说、戏剧、诗歌等文艺作品欣赏课,音乐、绘画欣赏课,以及丰富学生艺术社团活动。与此同时,考虑当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生活经验,教师尽可能运用艺术门类的知识技能来丰富专业教学,如环境艺术、数字艺术等等,以多种审美通道开发大学生的艺术潜能。
第四,进一步开阔审美教育的视野。充分利用美育资源,把审美教育延伸到校外,扩大到整个社会,如美术馆、音乐厅、博物馆以及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历史文物、人文景观等等,都是大学生开展审美教育活动的好去处。如去年广东省高校开展的芭蕾舞、交响乐等高雅艺术进校园,大学生粤剧演出季等等,使大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样的教育取向,就自然地给学生以美的潜移默化,让他们能够抓住身边无数的“美丽”。那么,这样的教育就将是一种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美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