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毫不知名的普通高职学校,毕业生分配却年年供不应求;报考学生远远超过学院承招能力,只好割爱限招。在毕业生就业难、高职招生趋冷的大背景下,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模式带给我们启示与思索。
耳目一新的校训
走进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映入眼帘的校训―
院长安如林这样解释“四个学会”:“扎扎实实教会学生做人的本领、做事的本领,然后再送一程,直到他们翅膀硬了飞向远方。”
不会做人,只会做事,出去非栽跟头撞墙不可。包头轻院培养学生做人,不是简单的程式化思想品德教育,而是扎扎实实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理想、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团队精神。
他们针对学生入学、日常学习、毕业三个阶段的特点,安排不同的教育内容,使学生一入校就能尽快适应学校生活,明确方向,实现角色转换。学校不断吸收国内外先进企业和学校的管理方法,把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各项制度,以及有关法律、法规汇编为《学生工作必读》。无论是日常活动还是全校性的大型活动,学校都注意渗入法制、礼仪、竞争意识、团队精神等方面内容,以提高综合素质。
许多用人单位反映,包头轻院的学生懂事、肯干、会干,他们一进企业的门就能硬弓实箭地顶上去。
“变色龙”才是强龙
作为学校,出去的学生抢手,用起来顺手,很快能成为高手,这是办学成功的重要标志。包头市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招数千条万条,最要紧的一条,就是善于“变色”――紧随市场调整自己的专业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市场是什么颜色,我们就变作什么颜色。”该院副书记董全进说。
按常规,学校学科专业的调整,一般都比市场慢半拍,包头轻工学院则紧贴市场变化,收到立竿见影之效。国内乳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而专业人才严重缺档。于是,学校迅速调整方向,倾大力气于乳业人才的培养。乳品系学生达3070人,占学校在校生的60%。毕业后,学生大都成为企业骨干,伊利、蒙牛的环节干部有60%是该校毕业生。现在学校被誉为中国乳业人才的“航母”。该校的印刷、发酵工艺、工业分析与检验、制浆造纸工艺、湖盐生产等专业都是随市场快速反应而设,都成为全国抢手的专业。
紧随市场变化的另一特点是:教学内容是流动变化的,过去那种一本教案教一辈子,在包头轻工学院成了天方夜谭。由于企业的生产工艺、生产结构和科技含量在不停革新。教师就必须摆脱学科教育的框框,紧跟科技发展进行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的确立上,与企业共同商定,实现学用的完全对接。教师成了终生学习的“马拉松”赛队员,他们经常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发展动态,学习行业的先进技术。
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
学生出去就是要真刀真枪干,纸上谈兵不行。于是,该校斥巨资建立了仿真教学实习基地,实习车间是仿真的工厂。比如乳业专业的实习车间,进的设备是国际最先进的利乐设备,与伊利、蒙牛的设备完全一致,是微缩了的伊利、蒙牛。实习基地是集技能训练、科研开发、品牌文化、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于一体的一个练兵场,在实习车间学生实现了与企业岗位零距离对接。换句话说,伊利或蒙牛某一个环节的技术人员缺岗了,学生能立马顶上去,成为完全合格、能熟练操作的技术人员。
在教学手段上,进一步向学以致用转变。他们延长了实践环节。理论课和实训课之比,实行中专2:1,高职专业2.5:0.5模式。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到企业实习,学校给学生发工资。他们的各个专业都与企业共建了校外实训基地。
抓实习是办学的关键,而抓就业则是办学的龙头。包头轻院采取校企用人互动合作方法,与伊利、蒙牛、草原兴发、北京三元集团、西安的银桥乳品实业集团、乐百氏(丰润)食品公司、哈尔滨绿乐尔乳业集团、苏州中达电子有限公司等区内外70余家用人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固、协调的实习、培训、生产、就业的合作办学机制,畅通了就业渠道。近年来,包头轻院的毕业生当年就业率保持在95%,许多企业提前与该院预定学生。目前该校的毕业生就业方向逐渐向南方发展,有上千名学生在苏州工业园区、上海张江高科园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