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师们浇灌出的校训

2005-08-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戚海燕 我有话说

北师大是我的母校。离开母校多年后,当了党报的一名教育记者,有幸采访了钟敬文、启功和黄祖洽三位大师。每一次采访都震撼我的心灵,都让我掂出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沉甸甸的分量:那是大师们用整个风雨人生浇灌的校训、诠释的师魂啊!

“只要一息尚存,为建设和推进民间文艺学、民俗学的志愿就必须实现!只要

生命存在一天,它就决不会停止。”这是钟先生的誓言,也是他用一生兑现的承诺。记得那是2001年5月24日午后,99岁的钟敬文先生本学期上的最后一堂课,我聆听了那堂堪称世界上辈份最高的教授讲的课。14时30分,身着乳白色西服灰色衬衣的钟先生“咚、咚、咚”迈着坚实的步伐走进教室,拿出放大镜看着讲义提纲,开始讲《学术论文的制作》。他口齿清晰,思维敏捷,从搜集资料的重要性,到分析探索创新的必要性,娓娓道来。中间不时插一些看似离题却深含“功夫在诗外”的道理。一直讲到16时30分,中间几乎不带停顿的。博士生说,钟先生讲课,是大师级的点拨。

半年后的2002年1月10日,百岁教授钟敬文安然辞世。而前一天,他还在指导12名博士生和访问学者,讲授“中国民间学”和“中国民俗学史”等博士生课程。送别钟先生时,我走进他70多平方米的居室,10平方米的“兼职”书房,望着一直堆上天花板的书籍,黄漆斑驳的老式两屉桌,不禁潸然泪下。他是名满天下的学术泰斗,却耕耘在这样的斗室里而无怨言;他是中国民俗学的奠基人,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却自谦一辈子只有3篇文章算得上论文。他的弟子们都说,“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用在他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如今镌刻在校训墙上,钟敬文先生的好友启功先生用自己的一生书写着这8个字。70多年前,陈垣慧眼识珠,将中学生启功送上了大学讲坛。而启功也用70多年的感恩戴德,回报恩师。当年的陈垣怎么对待他,他就怎么对待他的学生。

2001年9月19日,全国第一个大学“宏志班”励耘实验班举行开学典礼。89岁的启功先生见到30名品学兼优而家境贫寒的学子,将8万元终身荣誉奖悉数捐出。在此之前,他曾捐出一批书画筹集资金200余万元,建立奖学助学基金,坚持不用自己的名字而用陈垣的书屋“励耘”命名。启功还曾为河北希望小学捐3万元,为资助山里孩子吃午饭捐2万元。曾经贫困潦倒的启功先生,是把天下的贫困生,都当成他自己的子女疼着呢。

启功先生用情注贫困生的师爱诠释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唤起了多少人师的柔情,点燃了多少学生的智慧。

我国核反应堆事业开拓者之一、我国氢弹理论设计重要参与者黄祖洽先生80寿辰时,物理前沿学术研讨会代替了祝寿仪式。我在现场意外发现,几十年没有聚首的杨振宁、李政道同排就座,朱光亚、彭桓武、何泽慧、于敏、陈能宽、何祚庥等50多位院士欢聚一堂。

在此之前,我专访过黄祖洽院士,发表了《黄祖洽一生两辉煌》的人物通讯。前一次,是他为中国核反应堆工程和核武器设计开拓前路,与钱三强、邓稼先、彭桓武等人一起名列奠基者行列;后一次,是他手执教鞭为中国低能物理事业培养后学,培养出20余名博士生、硕士生和数以千计的本科生,荣膺北师大“最受学生欢迎的本科教学十佳教师”称号。他的第一个博士丁鄂江用诗句概括先生的一生:“曾为攻关奋战苦,又与后辈铺路勤”。

他本是“两弹一星”的功臣,但军功章没有戴到他的胸前。1980年,核事业“人才断层”,有着30年党龄的他,怀抱为祖国强盛而牺牲名利的使命感,在56岁时毅然从如日中天的科学研究岗位转向教学岗位。他来到了北师大,开始了默默无闻的教书生涯。先生个人少了一枚金光灿灿的功勋章,却为更多的物理人才攀登核物理顶点搭起了人梯。一位学生寄诗先生:“先生诲人谆谆语,弟子报国拳拳心。一路插下枝无数,回首望去已成荫”。黄祖洽以诗抒怀:“山花今烂漫,何须绘麟阁。祖国的核事业接班人已栋梁成行,我本人还需要什么名和利呢?”

钟敬文、启功和黄祖洽,是百年来北师大一代又一代学者、大师的代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因为有了他们的人生注解而熠熠生辉、具体生动。也必将因为有一代代北师大人前赴后继的诠释而辉耀百世,流播千古。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