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人物:甘北林 |
假期里孩子们有了锻炼的时间,但没有了空间
笔者:假期已至,孩子们盼望着有场地打打篮球、活动活动。可很多学校的体育设施假期里却不向孩子开放。我们倡导“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假期里也应该鼓励孩子锻炼。那么,您认为学校体育场的大门,假期里该开还是该闭?
甘北林:不论从假期的意义还是从体育锻炼本身的必要性来讲,开放学校场地、让学生得到锻炼都是非常必要的。学生们忙了一学期,需要的是轻松、有趣而又有益于身心的假期生活。体育锻炼正好能够满足这种需求。孩子的天性都是喜欢玩耍的,而且渴望与同伴交往,在群体性的体育活动中,孩子们舒缓了身心,尝到了运动的快乐,结交到了志趣相投的同伴。较之把孩子关在家里闷头苦读或者“押送”孩子去读各种补习班,体育锻炼更加值得提倡。
再从学生体育的现状来看,现在学生大部分都保证不了每天一小时锻炼时间,我们搞过调查,北京市学生每天体育运动的时间平均为32.9分钟,有44.2%的中小学生课间活动不足。这直接导致的就是学生体质、体能的全面下降――速度、耐力、力量,远远达不到标准;视力越来越差;小胖墩和“豆芽菜”等营养不良体质不断增长;心率、肺活量等指标不容乐观。这是很值得我们警醒的。健康是孩子成长中第一位的要素,没有健康,“成功”“幸福”等等都无从谈起。所以,压缩学习时间、增加锻炼时间刻不容缓。同时,体育锻炼对于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也非常重要。通过在体育活动中挑战自我,学生对自我的信心、对生活的热爱都会被激发出来;这样,他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遇到难题,就会知道:这并不是不可克服的,要有信心、恒心、决心。其实这就是德育的一种,而且是潜移默化、事半功倍的一种。
假期里孩子们有了锻炼的时间,但空间却很难找。现在城市中的体育场馆一般都集中在学校,体育部门管辖的很少,并且费用是孩子们难以承受的。孩子们乱哄哄地在街头踢球、在废旧工地打篮球的现象并不少见,不但玩得不尽兴,而且很不安全。因此,学校的确应该本着为学生着想的原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放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
开放校园,学校“心里没底”
笔者:“我们也知道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我们也想让孩子们玩得开心”,很多校领导如是说,但为什么体育场的大门还是“锁将军把关”呢?
甘北林:学校不能彻底开放场地,实际问题的确是存在的,我们不能只指责学校,而应该给他们更多的理解。一旦开放场地,学校首先担心的是学生安全问题。校园安全方面的隐患且不提,单是“学生出了问题怎么办”的顾虑,就已经很令学校头疼。在我看来,社会赋予了学校过多的安全责任,学生只要在校园里发生意外,家长大多会向学校索赔,有些家长的索赔金额高达30多万元。学校为了追求平安,也只好采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处理办法。在日常教学中,北京市99%的学校封了攀登架、爬杆、爬绳和秋千;七成以上的学校收起了山羊和跳马……原因只有一个:为了安全。而假期放孩子进来锻炼,没有老师的管理和引导,学校就更是担心安全问题了。
如果设专人指导、管理又如何呢?经费来源又难住了很多学校。学校的体育场地,一般都是自筹经费建设的,政府拨款占的比例较小,日常维护费用也是学校来出。操场的维护费用,特别是塑胶跑道、人工草皮、游泳池等的维护和清洁费用并不低,再加上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的工资劳务,这笔庞大的开支学校很难长期负担。如果向学生收钱,那么又涉及到收费的合法性、收费的标准及工商税收政策等一系列问题。按物价部门的一般规定,学校是无权收费的,如果收费,必须申请营业执照、收费许可证,办理一定的手续,还要交国税,接受工商部门、卫生部门、城管的监察和管理,每年进行年检。这样,学校不但无暇顾及,而且很容易入不敷出,因为学校即使收费,也是象征性的,不会高到能够盈利的程度,甚至连应付税金都有困难。所以,我国对于教育部门开放体育设施没有相关的优惠政策,这是很令学校为难的。
可见,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在管理上“无序可依”,对于管理体制、管理人员设置、开放时间、安全标准等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出了问题很难处理,很多学校“心里没底”,压力很大,所以干脆选择了不开放。
期待着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
笔者:看来,学校的担心似乎集中在“安全”“管理”和“费用”这几点上。这些顾虑要怎样才能够打消呢?怎样才能使学生们开心地活跃在操场上呢?
甘北林: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能把期望仅仅寄托在学校身上,要意识到,这是我们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共同的责任。作为政府来讲,一方面应加大对学校体育建设和管理的投资力度,一方面要重视相关制度建设,把制定规范的管理条例、建设健全的配套措施尽早提上日程,使学校真正感觉到受支持、有底气。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很多人都说,国外学校的体育场地为什么能够全部开放呢?他们没有想过,国外学校的体育设施,大多是由政府投资、维护的,社区只是代管,所以能够没有顾虑地开放。我们不要求政府负担全部的费用,但呼吁政府尽可能地给予各方面的支持。社会各界也应给予更多的关注,为学校和学生们尽一份力。如公司企业为学校提供赞助、社区居委会协助学校管理校园、维护秩序等等。
学校作为体育场馆的管理者和广大学生的受教育场所,更是责任重大。首先应该勇于克服困难,积极寻求对策。在开放体育设施方面,已经有学校作出了成功的尝试:或对进校锻炼的学生收取低廉的费用,其他经费通过国家拨款、企业赞助、自筹经费、与体育系统合作组织训练和比赛收取费用来解决;或利用学校师资和场地,建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可喜的是,北京市从2000年至今,已投入1885万元体彩公益金在18个区县创建了近百所青少年俱乐部,汇集全社会的力量来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同时,学校还应该切实重视学生体质的改善,杜绝文化课侵占体育课课时的现象,鼓励学生去操场上锻炼,使孩子们有充分的时间去体会体育活动所带来的乐趣、喜悦与自豪感。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家长观念的转变和对学校的理解。不要过分束缚儿童的天性,把该用来锻炼的时间全给了书本,这是其一;其二,是正确理解体育和“安全”的关系,以及学校的责任问题。学生要想拥有强健的体魄,是需要体育课进行摔打的。我们现在拼命把孩子护起来,反而伤害事故频发。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因为缺乏体育锻炼,耐力、速度、反应能力,各方面都越来越差,在突发事故前无法敏捷地做出反应,把伤害降低到最小,因此特别容易受伤。
其次,在安全问题上,学校无法确保万无一失,但有义务尽量规避危险。判断学校该不该为学生安全事故负责,主要看以下几点:场地建设、器材配备及维护是否符合安全标准;在危险性较大的器材旁有无操作指导和安全警告;周边的防护器材和设备是否齐全;有无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处理预案和相关制度;教师在日常体育教学中是否对学生进行过安全教育。如果学校教育在先、管理健全,那么在突发的意外面前,就请家长们给学校“减压”,不要一味地要求学校赔偿。
我相信,只要以上问题得到解决,那么,在全社会一致的呼声中,孩子们一定能够活跃在操场上,享受到一个快乐健康的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