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发现”号成功着陆

2005-08-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吴建友 我有话说

8月9日美国东部时间8时12分(北京时间20时12分),“发现”号航天飞机冲破灰暗的夜幕,成功降落在沙漠中的加利福尼亚州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结束了为期14天的太空之旅。

鉴于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返回大气层时失事,因此“发现”号航天飞机能否顺利返航成为美国上下和全球舆论关注的焦点。为确保“

发现”号成功着陆,美宇航局准备了各种应急方案。

“发现”号航天飞机原定美东时间8月9日凌晨4时30分左右降落在肯尼迪航天中心。但直至凌晨4时32分,“发现”号上的宇航员们注意到,由于前一天暴雨天气的影响,肯尼迪航天中心上空的云层还没有完全散去,无法降落。“发现”号在空中周旋两个多小时后再度发现,佛罗里达州上空的天气状况依然没有大的改变。

在此情况下,美国宇航局迅速启动另一套应急方案。他们在今天凌晨7时左右宣布,“发现”号的降落地点将改在加州莫哈韦沙漠的爱德华兹空军基地。根据美国宇航局事先安排,“发现”号在爱德华兹空军基地有两次降落机会,即美东时间8时12分和9时47分,如果两次均无法降落,他们还考虑让“发现”号在新墨西哥州的诺斯鲁普空军基地着陆。

“发现”号着陆前约1个小时脱离太空轨道,启动发动机降速。约25分钟后,航天飞机高速穿越大气层,类似滑翔机。航天飞机绝热机腹朝向地球,角度约40度。这一角度至关重要。角度太小,航天飞机会像“打水漂”被“弹”回太空。角度过大,航天飞机就会和大气层摩擦过热,危及安全。

着陆前半小时,航天飞机与地面的距离约为85公里。空气压力增加,方向舵启用,由电脑控制飞行,超音速下的陶瓷绝热瓦温度可高达1650摄氏度。着陆前8分钟,宇航员开始控制航天飞机。着陆前4分钟,穿越大气层内层,速度降到音速以下,距地面约40公里时,宇航员手动操控航天飞机。着陆前90秒,航天飞机对准跑道,高度约4.5公里,速度约为每小时520公里。着陆前33秒、离地面600多米时,放下着陆装置,后轮接触跑道时的速度约为每小时354公里,尾部射出降落伞帮助减速,随后前轮着陆并刹车,降落伞与飞机脱离,航天飞机减速滑行直至停下。

“发现”号航天飞机成功降落在爱德华兹空军基地时,美宇航局航天控制中心的官员立即通过无线电话向他们表示热烈祝贺,“发现”号机长考琳斯兴奋地回答,“我们高兴地返回地球!”

7月26日“发现”号航天飞机升空以来,围绕地球一共旋转了219周,行程580万英里。为欢迎“发现”号顺利归来,美国宇航局的官员们提前一天来到位于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美宇航局航天项目主任帕尔森说,我们的目标是保证“发现”号安全返回,不管它降落在什么地方,只要能保证它安全降落就行了。

美联社评论说,美宇航局将“发现”号的这次太空之旅称之为“实验飞行”并非没有道理。美国宇航局并没有完全解决“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带来的全部问题。美国宇航事业仍然面临挑战。

“发现”号成功着陆后,人们终于松了一口气。这次飞行成功是幸运的,人们看到美国继续从事载人航天探索的决心和实力,但同时也因航天飞机险情频频而担心其命运。

1981年4月12日“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升空,开创了人类载人航天事业的新时代。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73秒后爆炸,7名宇航员罹难。32个月后,“发现”号1988年9月28日恢复升空。2003年2月1日“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返回地面时在空中解体,7名宇航员罹难。

美宇航局两年多来耗资30多亿美元,努力改善航天飞机安全性。然而“发现”号这次太空之旅依然险情不断,耗费巨资的安全改进并未保证航天飞机的安全性。液氢燃料传感器故障,绝热材料再次脱落未击伤航天飞机“实属幸运”。进入轨道后,又暴露出更多问题,机腹两块绝热瓦缝隙填充材料突出,机头舷窗下绝热材料松动,直到最后一刻,“发现”号能否安全着陆仍然还是悬念。

“发现”号频频遇险,美宇航局不得不宣布再次推迟航天飞机发射,民众为此焦虑质疑,历史悲剧历历在目,许多美国人不敢看“发现”号升空和着陆的电视直播。民意调查表明,越来越多的人对航天飞机失去信心,航天史学家麦柯迪认为,这“对美国的信心是一个打击”。

航天飞机24年来飞行100多次,美国国会已批准2010年让航天飞机退役。“发现”号着陆标志着航天飞机将逐渐告别载人航天舞台。美宇航局设想的下一代“航天器”尚未定型。美国宇航员出身的参议员约翰・格林表示,美国的宇航事业仍面临资金短缺等困难,布什政府应进一步提高对宇航事业的重视,以造福于全人类。(本报华盛顿8月9日电)

图为8月9日,“发现”号航天飞机于美国东部时间8时12分(北京时间20时12分)降落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爱德华兹空军基地。新华社发

图为七名宇航员出舱后留影。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