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岁高龄的作家徐光耀,自上世纪40年代写战地通讯至今,文学创作生涯已有60年光景。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5卷本的《徐光耀文集》,他各
《望日莲》没有传奇的故事,没有曲折的情节,没有刀光剑影、人啸马嘶。气氛的渲染、人物的情绪、换面的构置,无不自然、流畅、舒卷自如。小说中的望日莲是这样出场的:
只在这时,我才注意到,就在我的面前,在敞棚的檐下,也立着两株向日葵,它们昂着火轮似的大花,舒着蒲扇般的大叶,尤其显得坚强长大,真像一对雄壮的哨兵。
我正对了向日葵呆呆地遐想,身后响起轻轻的脚步声。我猜想是老大娘来了,就回过身子。然而不,是一个年轻轻的姑娘。只见她穿一件肥肥大大的掩襟褂子,毛蓝裤散着裤腿儿,蓬着一头短发,乍一看,给人一股很老气的印象。但她面色是嫩嫩的,长圆脸,细细的眼,细细的眉,细细的身条,站在那里,大方、恬静,看年纪,也就是二十岁。
看,这是一个多么清纯、可爱的冀中平原上的村姑呀!当在望日莲的掩护下通过敌人的封锁线之后,作家又写道:
在我们一口气走出十多里地的时候,天又渐渐打开了。亮晶晶的星星重新在头上闪烁,风儿已经不吹,精力充沛的庄稼,舒展着各自的绿叶,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偶尔,草棵儿里有两声蛐蛐叫,叫得很小心……
艺术的真实来源于生活的真实。这种富于诗意的描写,这种特有的语言和意境,如果不是在冀中平原上出生、在抗日烽火中成长,那是注定写不出来的。
我国传统美学把美分为两种:优美和壮美,或称阴柔之美、阳刚之美,清人姚鼐曾说:“文者,天地之精美,而阴阳刚柔之发也。”又说:“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之辉……”这里所说的“文”是指一种生动的形象。阴柔之美以气韵见长,使人愉悦、轻快;阳刚之美以气势取胜,使人振奋、激扬。《望日莲》显然属于前者,是一种柔美、秀美,杏花春雨江南之美,给人以亲切、舒适、愉快,突出地体现着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体现着外在形式美与内在心灵美的和谐统一。从短篇小说到剧本,到摄制成故事片,作家运用洗炼、朴素、自然、清新的艺术语言,运用抒情、轻松而不失柔韧、入木三分的表现方法,成功地塑造出了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又一个英雄人物,她身上闪烁着浓郁的时代色彩和地方色彩,从外表形态到心灵深处给人一种谐调一致、顺受形式的美感,称得上一个“能叫人认识、记住、愿意邀来相处,当做知心的”人物(《短篇集〈望日莲〉后记》)。我想,这个人物是应该记录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