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一批老科学家中间,78岁的潘家铮院士应算是“年富力强”的了。事实确实如此。他自2002年从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的职位上退下来以后,肩上的担子和繁忙的程度并未减轻。他担任着国家电网公司高级顾问,经
在诸多工作面前,潘家铮花费精力最多和最感自豪的还是三峡工程。他与三峡工程的情结,开始于20年以前。1985年,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成立,潘家铮便担任领导小组副组长和技术负责人。及至三峡开发工程总公司成立,工程进入实施阶段,潘家铮又担当起技术委员会主任的职务,负责对设计的审查。到了2003年,在他担任质量检查专家组组长之后,他认为“运动员与裁判员不能兼于一身”,便主动辞去了技术委员会主任一职,专心于工程质量的监督检查工作。潘家铮院士说:“质量检查要求非常严肃和慎重,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切不可走马观花。”因此,他每年至少要去三峡工地两三次,以定期或不定期对三峡工程的质量进行检查。此外,专家组还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重点开展调查工作,并将调查情况及时向专家组汇报。
在与记者半个多小时的电话交谈中,潘家铮院士对三峡工程的质量始终充满着乐观和自信,认为三峡三期工程的质量达到了国际一流的标准。他说,偌大的一个土建工程,竟然无一道裂缝,这是世界罕见的。但是,他同时强调:“工程的质量,是施工人员干出来的,质量检查只是对质量工作起到了推动和促进的作用。”这些话自然包含着谦虚,也透露出欣喜与自豪。
在潘家铮院士兴致勃勃地谈完三峡工程之后,记者问起他近年来的写作情况。他介绍说,他的写作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专业写作,近来较少;二是对社会问题发表意见,如电力改革、建设节约型社会、端正科技界风气等等,多发表于报刊之上;三是科学幻想小说,在过去已出版20多篇的基础上,近来又写了8篇,有家出版社准备将他所写的约30篇科幻小说结集成4卷出版。谈起这件事,潘家铮不禁连声叫苦。他说,写科幻小说是很费思考的事情,他写的一篇《蛇人》,不过几万字,却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因为他写科幻小说,总要力求有一定的科学依据,而又要表现出正确与错误、善良与丑恶之间的矛盾,构思实在不易。虽然很苦,但潘院士定然尝到了其中的乐趣。
潘家铮:土木工程学家。浙江绍兴人。195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电力公司技术顾问、教授、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一直从事水力发电建设工作,先后参加和主持过黄坛口、流溪河、东方、新安江、七里泷、乌溪江、锦屏、磨房沟等大中型水电站的设计工作,参加乌江渡、葛洲坝、凤滩、陈村等工程的审查研究工作,指导龙羊峡、东江、二滩、小湾、龙滩、三峡等大型水电工程的设计工作,研究进一步加快开发我国水电资源的措施。在学术方面,主要致力于创造性地运用力学理论解决实际设计问题,对许多复杂的结构如地下结构、地基梁与框架、土石坝的心墙斜墙、调压井衬砌、岔管和法兰等,应用结构理论、弹性理论或板壳理论以及运用特殊函数,提出了新的计算理论和方法。在设计中注意采用新技术、新结构,推动技术的发展。研究和推导出不稳定扬压力和封闭式排水设计理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