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要求很简单,只不过是吃饱穿暖。但当这样的要求获得满足之后,人们许多新的要求立即涌现出来,甚至出现了一些不满情绪。这个现象表明,一个问题解决之后,问题并不是被彻底消灭了,而是随之而来有更多问题出现。温饱问题解决了,随之出现的新问题更多了,而且不再像原来的问题那样单纯。这样解决
为什么在社会发展中会有问题的“倍数效应”?这是因为社会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所有的进化中低级的阶段问题都相对少而简单,越是高级阶段问题越多且复杂。具体说,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人的需要不断获得满足的过程,低层次、简单的需要获得满足之后,高层次的更为复杂、多样的需要就必定会随之提上日程。马克思把人的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等几个方面;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对人的需要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层级划分,分为基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等。事实上,人的需要无论用何种方法都可以分为若干层次,而且是沿着从物质需要到精神需要展开的,越是高层次需要中,精神的成分就越大。物质需要的满足可以简单地用生活资料的品质和数量来衡量和实现,而精神需要在现实生活中越是展开,就越是显示出同物质需要不同甚至相反的特点:多样性,如归属、舒适、审美、自尊、自由等;模糊性,无法用确定的物质的尺度来衡量;矛盾性,如既要求秩序又要求自由。这和物质需要的单纯性、确定性、统一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倍数效应”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在发展中一个低层次的问题解决以后,会加倍地出现高层次的问题;第二,每一个高层次问题,都会比低层次的问题复杂许多倍。从“倍数效应”的角度来分析,可以说当我们基本解决温饱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后,当我们在为解决了以往的问题而高兴的时候,社会的管理机构又会被众多的复杂问题所包围。不只是社会,其实企业和其他各种组织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世界上一些地区在贫穷的时候还能够稳定,反倒在发展中出现了问题,就是因为社会在“倍数效应”的作用下,政府的应对方式赶不上问题的出现速度和数量。因此,研究“倍数效应”无论对于一个执政党还是政府,都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我们不懂得“倍数效应”,就无法认识社会发展中问题的变化,无法认识我们面临的问题的变化速度和解决的难度,就难以适应这个变化着的时代。“倍数效应”是社会发展和“升级”过程中问题出现的一种规律,认识这一规律对于理解和管理社会有如下几个启示:
第一,无论是政府还是组织的管理者,都应该在解决一个较为简单的问题时,有面对更多、更为复杂问题的思想准备,有相应的战略观念和预见,提前分析社会或组织会出现什么新的要求,形成相应的策略和预案,从而不会因为人们某些新的精神需要的加强无所适从,因缺乏相应的意识和准备而陷于被动。第二,人们的需要复杂化了,我们的社会目标也必须随之多样化,追求多样化的和谐。因此,要随之改变工作中目标单一化的倾向,在多目标中实现统筹兼顾。为此,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学会系统思维、综合思维,转变思维方式。第三,随着人们精神需要的大量增加,对人的人格和权利的尊重成为了对社会管理、组织管理的一个基本的要求,而对人格和权利的不尊重,很容易会成为诸多矛盾的焦点。因此,社会和组织的管理者,应该如党中央所强调的“以人为本”,重视人的精神需求,尊重人、关心人,要有平等的意识、民主的作风、灵活的方法,避免命令式、简单化。第四,社会问题出现,容易造成一些法律制度、道德的空白,致使人们困惑、茫然。因此,对于社会即将出现的问题,在及时、准确地预见的基础上,应该及早甚至超前进行法律制度、道德上的建设,进行机构配置,积极主动地管理。第五,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必须随之升级,而且必须尽可能提前升级,否则就会因管理者素质能力跟不上问题变化而出现管理的混乱。在管理者素质和能力提高过程中,应该特别重视理念的转变,用新理念来统领知识和技能的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