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沈阳8月16日电(记者魏运亨)对于50岁的韩忠良来说,去年底的“身份”转变令他终生难忘:他从“全民事业编制干部”一夜之间变成了“聘用的社会人员”。不光是韩忠良,辽宁出版集团规范转制后,集团的2015名员工都是如此,“铁饭碗”已成为历史记忆。作为春风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的韩忠良坚信,规范转
辽宁国有出版业相当长一段时间是在计划经济模式下运行,政企不分、冗员太多、包袱沉重、效益低下。不改革没有出路,但要改革,“人往何处去?钱从何处来?”一系列难题又让人踯躅不前。凭借文化体制改革的大环境和辽宁省委、省政府的全力支持,辽宁省出版集团义无反顾走了“三步棋”:
2000年3月,辽宁出版集团正式挂牌运营,在全国出版界率先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授权辽宁出版集团经营集团成员单位中所占用的国有资产,并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集团虽然当时还保留着事业单位的“身份”,但已开始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营。根据资产关系、企业规模、经营效益和业务范围等情况,辽宁出版集团在国内第一家按照产业链关系,将编辑、印刷、发行、印刷物资供应等23个成员单位改组为全资子公司、控股公司和参股公司等,实行整体推进、集约经营、专业发展,实现规模效益。
2004年底,辽宁出版集团进一步规范转制,事业单位的身份彻底抛弃,成为表里如一的现代企业。集团对不适应的近1000人进行一次性剥离和分流,人数之多在全国出版界前所未见。由于思想政治工作到位,社会保障到位、政策到位、感情到位,局面比较稳定。转制后,集团实行全员聘用制,将过去的“身份管理”改为“岗位管理”。为了事业发展,集团还公开招聘了200多名全日制院校的硕士生、博士生等专业急需人才。集团提出了“出版资源要向高产出单位流动”的口号,图书结构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与此同时,辽宁出版集团还率先打破了期刊社和出版社“只生不灭”的状况,主动对运转多年亏损严重的2家期刊亮了“红牌”。
目前,按照中央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有关精神,辽宁出版集团正在规范推进经营性资产上市工作。为了保证文化安全,集团作了相当周密的制度安排,确定了国有资本绝对控股、保持法人治理结构的统一以及出版社编辑业务与经营业务分离和对出版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等原则。中央领导同志在视察之后评价说,辽宁出版集团建立了一系列具有出版产业特点的现代企业运行机制,这些机制配套运行、行之有效、水平高、非常规范。
辽宁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任慧英告诉记者,转制绝非应景之举,更非权宜之计,而是产业发展的需要。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深化改革给辽宁出版集团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们遵循的原则是:不求先做大,务求先做强,用知名品牌展示现代出版产业的全新形象:国内第一个将数字化和网络技术应用于现代出版业的智能大厦已经建成,这里的专用光缆设备直接同3颗卫星连通,从书稿的编辑到成书摆上书店柜台,最短只需要7天时间;国内第一个现代化出版物配送中心已经投入使用,这个配送中心面积有4.5万平方米,可供品种60万种;国内第一家涉足电子图书的出版集团在这里诞生,并推出了中国第一代标准中文电子图书――“掌上书房”;国内第一家由新闻出版总署和商务部正式批准的中外合资图书发行公司――辽宁贝塔斯曼图书发行有限公司在此成立,借世界传媒巨子之“船”使中国出版物更便捷地进入国际市场。全集团转制以来,每年出版近2000种新书,其中获“五个一工程”奖的《中国读本》发行量达到1000万册,创造了近几年全国图书市场发行量最高纪录。集团规划出版的冯其庸先生《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受到中央领导称赞。在每年一度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上,集团版图书订货额连年名列全国前茅。
如今的韩忠良是一脸喜气。辽宁出版集团成立之前的1999年,春风文艺出版社的利润只有4.9万元,已经资不抵债。而到了去年,负债率大幅度下降,利润上升到380万元,员工积极性大大提高。他们出版的小说《省委书记》《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分别占据近3年全国畅销小说排行榜头把交椅。给小朋友出版的《小布老虎丛书》40多种,达到了无库存、无退货、百分之百再版的喜人成绩。“有铁饭碗时依赖性和惰性就大,身份变了,压力和动力也同时来了。”韩忠良憨厚地笑着,“这不就是规范转制的明显效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