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印证“舜葬九疑”的考古发掘

2005-08-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何强 我有话说

玉?岩古舜帝陵庙遗址位于宁远县县城东南约34公里处的山间盆地中,总面积约32000平方米,地属九疑山瑶族乡九疑洞村,现地貌多为呈梯级分布的稻田耕土。自2002年春季开始,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连续3个年度的考古发掘工作,揭露面积近5000平方米,取得了多项阶段性成果。

目前,主要在遗址北

部发掘探方200个,发掘面积5000平方米。在揭去遗址表层农耕土后,揭露出宋代舜帝陵陵庙基址。经发掘及开探沟证实宋代舜帝陵陵庙基址呈正南北向,东西宽80米,南北长120米。沿中轴线在宋代舜帝陵陵庙基址上已揭露出正殿、寝殿及东西配殿、厢房等建筑基址。遗址南部除西侧一线外,大部分尚未进行正式发掘。正殿、寝殿基址四周均铺有“鸿雁”纹铺地青砖,以为“散水”。正殿建筑面积876平方米,殿内均衡分布着40个边长200~220厘米的大型柱基地坑(磉墩);寝殿建筑面积416平方米,殿内分布着24个边长160~180厘米的大型柱基地坑(磉墩)。柱基地坑内(磉墩)填满了砾石或瓦片。宋代舜帝陵庙基址上散布堆积着大量宋代陵庙的建筑构件及宋代瓷器的残片。年代最晚的遗物为南宋瓷片。

宋代舜帝陵庙基址之下直接叠压着唐代的建筑基址。唐代建筑基址大体与宋代陵庙基址重合,在宋代陵庙基址边缘的护边地基青砖之下叠压着唐代建筑的护边地基青砖;宋代陵庙殿堂的柱基地坑(磉墩)打破了唐代殿堂的柱洞,唐代殿堂柱洞中出土有晚唐瓷碗;唐代地层堆积中还出土不少唐代建筑构件及唐代瓷器等文物。为了保护宋代陵庙建筑基址,我们未对唐代陵庙基址作全面的揭露,只在部分地方进行了解剖分析。

在遗址西南部的唐代陵庙基址之下,进一步发现了汉代的建筑基址。目前所揭露的汉代建筑基址仅175平方米,在汉代建筑基址之上发现了一批排列整齐、间距一致的椭圆形柱坑及汉代建筑的原始地面。在汉代建筑基址之上出土了东汉早期的陶器及其残片。

我们之所以确认遗址最上层的建筑基址是北宋时期的,主要的依据是:基址上现存的护边地基砖与方形鸿雁纹铺地砖为典型的宋代青砖;基址上出土的一件筒瓦上有“开宝”的明确纪年,“开宝”为宋太祖的第三个年号;另一件筒瓦上有“歙州斋谴匠人吴皿”的刻划文字,歙州的建制起迄时间分别为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与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开宝”筒瓦与“歙州”筒瓦是基址上出土最多的筒瓦。考古遗迹现象与历名文献记载可以互相印证,成书于明万历年间的《九疑山志》记载,在玉?岩下,“宋建隆初,刺史王继勋奉诏重修(舜庙),知制诰张澹奉敕撰碑。”关于宋代建筑基址的建筑功能性质,我们认为是舜帝陵庙。依据是:文献记载宋代在玉?岩前重修了舜帝庙;玉?岩石岩上的明清石刻有“舜帝灵祠今古在”、“虞庙巍巍俨舜颜”、“荒庭怀古四千秋”等石刻铭文;宋代建筑基址规模宏大,如正殿殿柱有40个,为7间4进;寝殿殿柱有24个,为5间3进;建筑面积达到9600平方米。如此大规模的庙堂在当地历史与传说中,除舜帝陵庙外,没有能与之相匹配的。

宋代舜帝陵庙的基址之下叠压的第一层建筑基址,我们认为是唐代的建筑基址。依据是:基址的护边青砖是唐代青砖;基址上柱洞垫基瓷器为典型的晚唐瓷碗;唐代地层堆积中出土了不少唐代的建筑构件和唐代瓷器等文物。对于唐代建筑基址的功能性质,我们认为还是舜帝陵庙。依据是:唐代建筑基址基本与宋代舜帝陵庙重合,如此大规模的建筑,在当地历名与传说中,非舜帝陵庙不能与之相匹配;《九疑山志》记载:“(唐)僖宗时,长沙胡曾权延唐县令,请复立(舜庙)于玉?岩下,有敕建舜庙碑记。”胡曾权复立舜庙为晚唐僖宗时,考古发现的建筑遗址也是晚唐遗址,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吻合。

唐代舜帝陵庙基址之下叠压着的建筑遗址,我们认为是汉代的。依据是,遗址之上出土有东汉早期的陶片等,证明唐代舜帝陵庙基址之下的建筑遗址,最晚也不会晚于东汉早期。汉代建筑遗址的功能性质,我们认为仍然是舜帝陵庙,因为有史籍记载可证。成书于东汉的《风俗通义》记载:“昔章帝时,零陵文学奚景于泠道舜祠下得笙,白玉管。”奚景得玉笙的地点即今天的玉?岩,由此,可认为今天在玉?岩发现的汉代建筑遗址应该即是《风俗通义》中所说的“泠道舜祠”。

综上所述,玉?岩古舜帝陵庙遗址的考古发掘证实,早在2000多年前,“舜葬九疑”的传说就已为人们普遍接受,并在九疑山修建了舜庙加以祭祀。司马迁《史记》中的记载和马王堆出土地图上的绘记都是对当时实际情况的真实记载。

作者系湖南省文物局副局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