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资助方向找准了 评审质量提高了

2005-08-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张蕾、通讯员李想 我有话说

本报讯(记者张蕾、通讯员李想)近日,在由美国密西根大学的管昆良教授主持的生命科学部微观生物学领域重点项目答辩评审会上,记者亲身体会到了这些海外评委给国内基金评审工作带来的积极、热烈的学术气氛。据悉,今年生命科学部共有84位海外专家参与了246项重点项目的同行通讯评议,40多位海外专家参加

了专家评审会,在有的学科评审组,海外专家的人数占到了1/2。

为了改变全部为国内评委可能给评审的公正性与合理性带来影响的不足,1999年,生命科学部首先在细胞和遗传两个学科试点,在面上项目的评审中聘请了6位海外评委。实践证明,这些海外专家知识面宽,了解国际最新科研动态,在答辩会上发言积极,而且勇于发表不同意见,不但可以在立项环节上避免项目申请者走弯路或死路,而且活跃了学术交流气氛。2003年以来,生命科学部的重点项目开始聘请海外评委并显示出良好的效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朱作言院士认为,海外评委不但可以建议我们把握正确的资助方向,帮助申请者选择准确的研究课题,还提高、带动了国内的评审质量,从而保证了科学评议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公正性。

“在基金评审过程中引进海外评委可以提高我们的评审和科学发展水平,因为申请和评审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陈宜瑜院士也对聘用海外评委给予了很高评价。但他同时又强调不能搞“一刀切”,因为有些学科地域性较强,与科学性和交流性强的项目有别,所以各学部不能统一比例。

对比国内外的基金评审,管教授认为,中国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美国的很接近,在国外申请时立项比较自由,但国内采用答辩的形式很好。管教授还谈到,与三年前相比,当前国内的科研环境有了很大改善,申请人的水平提高很快。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吴宏教授也是专程赶来参加生命科学部重点项目答辩会的。她建议项目申请报告的重点应放在对科学问题的讨论上;在评审规范上对评语的书写应有统一标准;评委应及时了解国内外的科研动态,这样他们的意见才能对申请人今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