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平天国革命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的近80年,是中国妇女思想最为活跃,妇女文学演变最为激烈的时期,深入其中,研索此间“空前”和“发展”的史迹,不仅角度新颖,而且有独特的学术意义。这就是《空前之迹》(作者王绯,商务印书馆出版)这一得到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支持的著述,与众不同的学术价值。
《空前
长期以来,女性文学的断代研究方法造成了其中“发展链”的中断,留下了不少空白和盲点,《空前之迹》之所以能将某些曾被忽略及中断的文学“内存”恢复或重新链接,有效开发并清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及盲点,得力于作者对历史资源的深入开掘和广泛占有,因而,该书对封建末世妇女文学书写特征及文化身份的归纳,对维新时期妇女文学书写与政治最初牵手的揭示,对辛亥妇女对近代白话诗文的特殊贡献及生长于妇女小说的新因素的析解,以及对现代女性文学书写母题的发见与论述,才可能新见迭出,笔下左右逢源,鲜活有力。尤其是某些边缘资源的采集利用,像“闺房当书舍”、“不妨人唤女书痴”一类表现才女情结的鲜见诗句,充溢着辛亥妇女铁血精神的精妙时文和鲜有人知的历史报道,不断重现历史情境,使《空前之迹》有别于那种刻板枯燥的学术撰著,字里行间浸润着趣味与文采,引人捧读。由于作者掌握了丰富的第一手重要资料,该书还得以在扎实严谨的学术根基之上把握所涉领域的至高点,像最后一章高度概括的――1930年“左联”成立之际,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书写已形成具有前瞻性的明确发展路线,其中,关于女性成长的烦恼,成长的滞重,成长的醒觉,成长的超越四大重要母题,经由不同女作家的共同书写得以形成并确立。此后,中国女性的文学书写便沿着这一发展路线,在两个文学世界的分立与交融中演进,无论是纯然女性化的文学书写,还是民族/国家/政治/阶级意识统摄下超越性别立场的文学书写,分立或交融可能表现在不同创作主体之间,也可能发生在同一书写个体内部,但是,创作主体个人意识观念的差异无论怎样大,无论如何变化,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游离这样的路线及其母题。――从中,可领略到作者的文学感悟力、历史概括力及思想穿透力,《空前之迹》研索与新见的动力就寓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