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始终要依靠和发挥国有企业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六大以来,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批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成长壮大。
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下,国有经济的总体实力进一步增强,在国民经济中继续发挥着主导作用,并且一直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有力地支持了国家的改革和建设。
从今天起,本报开辟《大型国企风采》专栏,介绍一批有代表性的大型国有企业在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科技创新、发展节约型经济等方面的最新进展,以满足广大读者进一步了解我国国有企业的要求,也希望由此吸引更多的读者关注我国国有企业的前进步伐。
作为排名领先的国有特大型骨干企业,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脊梁作用可以用一组数据来说明:今年上半年,中石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350亿元,增长39.6%,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92亿元,增长37%;税费同比增加129亿元,增长25.9%。然而,读懂中石油还需要知道另外一组数据:1998年以来,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总部研发投入大幅度提高,由7.2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42亿元!
石油科技创造开采奇迹
“在油价高的时候,我们正好可以加大科技投入。去年以来,围绕生产经营中的瓶颈,集团公司开展了80项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尤其是在重点现场试验获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说起科技创造的业绩,中石油科技发展部副主任孙宁十分兴奋。
“磨溪速度,七里北奇迹”就是针对钻井速度慢而进行的重大现场试验中出现的。在四川磨溪,钻机月钻探速度由原来的808米/台月提高到1391米/台月,钻井周期由原来的170天缩短到53天。在川东北的七里北构造,101试验井采用空气、空气锤钻井及氮气钻井工艺后,先后在沙溪庙、须家河地层提高机械钻速10倍以上。该井打钻3344米仅用了59天,而非试验井则要耗时245天。先进适用技术的探索和应用,大大降低了钻井成本,提高了公司整体竞争力。
今年以来,中石油共组织了17项重大现场试验。其中物探6项、钻井9项、测井1项、地面工程1项。
从中石油海外项目处也经常会传出激动人心的消息,一些不被外国公司看好的油井到了中石油手里就变成了宝贝。在几十年的石油勘探开发中,中石油积累了丰富的科技成果,其中“岩性油气藏与前陆盆地油气勘探技术”、“提高采收率技术”、“被动裂谷盆地油气成藏模式及快速评价技术”三项油气勘探开发技术位居世界前列。
凭着特色的石油地质理论和先进油气开采技术,中石油屡创佳绩。
自主知识产权获得突破
油气勘探人员常说:“上天容易入地难”。由于油气田大多埋藏于几百甚至几千米的地层深处,而且地质状况复杂,准确地寻找油气田的位置非常困难。因此,在油气田勘探开发中,一个重要的基础工作就是地震勘探,而采集到的海量数据必须借助超级计算机以及相应的地震数据软件来处理和解释。随着中石油下属的物探公司――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竞争力的不断增强,特别是国际市场份额的增加,2002年,排名世界第一的美国西方地球物理公司(WGC)宣布,将停止向东方公司出售地震资料处理软件,现有的软件版本使用期限为2004年底,之后WGC不再提供软件升级服务。随后,法国地球物理公司也提出了十分苛刻的购买处理软件的新条件。
东方公司主管科技的副总经理张玮说:“国外的技术封锁加速了我们研发一体化软件项目的进程,因为没有其他的选择。”
2003年,中石油启动了历年来投资最大的一个科研项目,投资1.4亿元,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eoEast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一体化软件研发,并将该项目列为中国石油“十五”期间的重大科研专项。
经过两年的奋力攻关,GeoEast地震数据处理一体化项目于2004年12月在北京发布,2005年5月通过验收。由此,中石油不仅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探软件系统,而且也大大提升了自己的软件研发水平。
据孙宁介绍,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打破外国公司技术封锁、掌握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动权为目标,中石油组织开发了地震资料处理解释一体化软件、高性能测井系统、9000米钻机、地质导向随钻测井装备等6个重大科技专项攻关,核心技术研发取得重要进展。
据介绍,“十五”期间,中石油承担的15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都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一些项目获重大突破。2004年,中石油共有7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共申请专利873项,获得专利授权59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