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昆 |
19日10:00,记者如约来到王昆的病房。房门开着,护士正在帮助一位病人下床。听到记者的声音,她没有回头,轻声说了一句:“是《光明日报》记者吧,快请进。”那熟悉的声音告诉我,这就是王昆老师。
这是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病房,在搁了一张病床、一个写字台后,可以活动的空间已所剩无几,以致轮椅都无法直接推到床边。王昆老师一边艰难地向门口的轮椅挪动,一边抱歉地说:“真抱歉,临时要我去照个片子。麻烦你等我了。”
“王老师怎么住这么小的病房?”听记者这么问,陪护的家里人嗔怨起来:“是王老师自己要求的。原来给她安排的是套间,可她听说一天要1800块钱,就坚持要换小间。现在一条腿刚能动,就又着急出院。我说又不是自己掏钱,她却说国家的钱更要省着花。”
家里人告诉记者,王昆老师的腿一直不太好,时常疼痛,但她从未因此停止过工作。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作为惟一还能上台演出的八路军,王昆老师更是异常忙碌:7月17日,她刚
从悉尼回到北京,19日又应墨尔本华侨邀请再次飞往澳大利亚参加当地的纪念演出。而所有这些纪念演出她都分文不取。毕竟是80岁的人了,8月15日在北京门头沟斋堂平西抗日根据地的演出现场,她的腿突然不能动了,医生初步诊断是腿部动脉栓塞。如果不是突然发病,她今天应该在山西长治参加中央电视台“心连心”纪念抗战胜利的演出。
正聊着,王昆老师回来了。她打着点滴,半靠在床上,接着我们的话茬说:“长治是八路军总部,我这个八路军不能参加实在太遗憾了!”记者说,人到耄耋之年应多注意保养不要太过劳累,她笑道:“大家都这么说,可我觉得被别人需要是幸福的,为了这种需要牺牲再多也是值得的。从不表扬我的老周(周巍峙,王昆老师的老伴,中国文联主席)这回也认为我是对的。”
如今,王昆老师最关心的还是民族唱法的发展问题,她用“难以割舍”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她反复强调,一定要建立本民族的发声方法和演唱方式,片面张扬外来文化而忽略甚至丢失民族文化,实在令人痛心。采访中,家人按下呼唤铃,护士来换点滴液了。王昆老师指着导管说:“还没用完呢,别浪费了。”记者注意到,药瓶中已没有了药液,只是流量控制器前端的一小截导管中还有点药液。
记者提出给她拍张照片,王昆老师说:“我的病容不美,还是别拍了。”说完拿出一张今年8月拍的近照,并认认真真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采访结束时,王昆老师略显疲倦,但脸上写满真诚:“其他媒体我都回绝了,但《光明日报》的采访我一定要接受,因为你们是知识分子的报纸。”
王昆1925年出生于河北唐县。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早年参加西北战地服务团从事抗日宣传,演唱民歌。1945年毕业于延安鲁艺戏剧音乐系,首演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主角喜儿,还演出过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实验歌剧院演员,受教于苏联专家梅德维捷夫和我国歌唱家林俊卿。1954年入中央音乐学院进修。后历任东方歌舞团艺委会主任、团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音协第二、三届理事,全国妇联第四届执委;曾是中共十一大代表,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她的代表作有:《南泥湾》、《翻身道情》、《秋收》、《农友歌》及歌剧《白毛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