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信用缺失引致的经济秩序、社会秩序的紊乱及其造成的无效资本,正在对社会机体的健康发展构成严重影响。这种道德“流通”中的失范现象,已为社会各界所关注,并成为理论界研究的重要热点问题。王淑芹教授等新著的《信用伦理研究》,基于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实际和西方发达国家信用
目前,对信用的研究,基本有三个维度:一是对信用的历史考察,偏重于古代信用思想资料的整理与挖掘;二是对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信用状况和建设规程的综括与借鉴;三是侧重我国社会信用现状的分析及其治理的对策研究。对信用思想资料的系统梳理,应是考察信用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历史研究方法,但对信用历史的考察,不应是一种纯文本式的学术研究,而应意在镜鉴及其“现代转型”的实现。该书的作者着重探究了中国传统信德与现代社会的融合问题,并提出了传统信德承继的具体原则和内容,从而避免了套用传统文化批判继承的一般原则的笼统泛论之嫌。近年来学界对于市场经济国家信用实现的一般规律和实现的条件,则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从总体来看,学界和政府较注重信用的法律框架、信用管理等外治因素的研究和建设,对信德形成的社会文化因素、心理因素及其德性因素研究不够。而该著作在不偏废信用实现的法治机制、监管机制、公开机制、奖罚机制、评价机制的同时,对信德形成的心理机制、文化机制、道德基础和教育机制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论述,实现了对社会隆显的“信用”问题进行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经济学、伦理学的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人文学科的研究,既需要逻辑推理,也需要经验实证。该书作者对社会信用治理对策的研究,就顺应了这一研究趋势,在立足于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基础上,得出相关的判断:如目前社会成员对市场经济信用性的认识不足,缺乏坚定的市场信用信念的支撑;在信用与利益的择选中,功利性价值原则具有主导趋向,诚信的对等性受到重视;人们具有谨慎诺言的社会契约意识,对正式合同的严肃性强于日常交往的许诺,但中国传统的人际信任仍略强于契约信任等。
《信用伦理研究》
王淑芹等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