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关注民生话就业

2005-08-23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就业是民生之本。积极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始终是党和政府最关注、最操心的一件大事。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很快,但就业再就业形势却依然严峻。经济高增长为何没带来人们预期中的高就业?

人口自然增长率过高,是就业难的基本原因。我国有13亿人口,基数很大,对就业是一个长期的压力。从1980年到1999年,全国就业人数净

增2.90亿人,相当于世界新增劳动力的33.7%。从1998年开始,又迎来了因往年的生育高峰带来的新一轮就业高峰,“十五”期间新达到就业年龄的劳动力,较“九五”期间平均每年多290万人。经济高速增长创造的大量就业岗位,大多被人口增长所抵消。今后两到三年,城镇每年需要安排就业的劳动力达2400万人,而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仅为1000万左右,每年缺口1400万,加上1.5亿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在这种情况下失业者增多是必然的。从统计数据看,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大约还需要一代人的时间才能放缓,所以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局面短期内不会改变。目前,产业结构不合理,是造成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一般来说,第三产业是吸纳劳动力最多的部门。近几年来,我国进入了以重工业化为特征的工业化加速发展期,第二产业的比重还会上升,而吸纳劳动力最多的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缓慢。企业大量富余人员的释放,加剧了就业难的局面。从1998年到2003年底,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累计达到2800多万人,虽然其中就业能力较强的大都实现了再就业,但在中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困难行业和资源枯竭城市,也有一部分年龄偏大、缺少专业技能的人进入失业队伍。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减弱,是造成就业难的一个新原因。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竞争的激烈,很多企业倾向于利用先进的设备、技术来代替人力劳动,使企业在发展扩大过程中吸纳的劳动力相对少了。据测算,20世纪80年代,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增加240万个就业岗位;90年代以来,每增长1个百分点,只能增加70万-100万个岗位。劳动力供求关系错位,也是造成就业难的一个内在原因。从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现状看,虽然总量供过于求,但在局部行业却供给不足,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一边是有人无事干,一边是有事无人干;一边是有事不愿做,一边是有事不会做。一些地区、行业和工种招不进人,留不住人。在城市,有30%的岗位找不到人,有20%的人找不到理想的工作。

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后,社会对劳动力的吸纳靠市场选择,隐性失业必然转化为显性失业。用人单位有空缺岗位,就有人去应聘,双方谈好工资标准等事项后,求职者上岗;谈不拢,则上不了岗。因此,在市场经济中,失业成为劳动力流动的一种经常状态。与隐性失业比较,显性失业更能真实反映劳动力供求矛盾,有利于劳动者提高自身素质,也使企业更注重提高劳动力使用效率。市场与就业综合作用的结果,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有利于社会财富的增加。应该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好就业难题是完全可能的。

首先,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充分就业已成为政府非常重要的政策目标。从政府来说,促进就业的办法主要是:制定就业政策,开发就业岗位,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对特殊困难对象给予就业援助,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提供就业服务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其次,通过加快经济发展和优化经济结构,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经济结构的调整,蕴藏着大量的就业机会。从所有制结构看,2004年劳动力市场中,个体、私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用人需求占60%左右。我国的非公经济发展很快,将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从产业结构看,国家已明确提出要扶持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将增强经济发展对就业的带动作用。从企业结构看,“小企业,大就业”已成为共识,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正在进一步改善,将有越来越多的人创办中小企业或在中小企业找到岗位。而且,现在自由职业者、非全日制工作者越来越多,目前全国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已达到5000万人。再次,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再就业机制,是解决就业难问题的根本。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特别是要形成以劳动者自主就业为主导的新格局。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改善创业环境,鼓励个人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全面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加强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职业培训,提供优质就业服务;加强法制建设,明确责任,规范企业用人行为和劳动力市场秩序,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权利。从劳动者个人来说,既要转变就业观念,更要提高自身素质。当前,一些人找不到工作,一些技术性岗位又找不到人,是因为劳动力素质和岗位需求不相适应。无论在职职工还是失业者,都要有危机感、有进取心,在学习和工作中努力提高职业技能和知识水平,以适应竞争上岗的新趋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