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现在要提出特区新内涵?提出特区新内涵的背景是什么?这是记者在采访中首先关心的问题。
“深圳经过25年的建设和发展,创造了罕见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速度。1980年至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33.7%。200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422.8亿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5位,人均GDP59278元(折合7162美元),居第1位;外贸进出口总额1472.8亿美元,连续12年居全国首位。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党的建设都取得了较好成绩。”
李鸿忠在向记者简要介绍了深圳特区25年来取得的主要成就后说:“但特区走过25年后,全国改革开放的态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由过去的一花独放变成了现在的百花争艳,在全国各地你追我赶、万马奔腾、加快发展的态势下,深圳特区怎样发展,怎样再创辉煌?这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谋划的重大历史课题。我们认为,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发展阶段,特区的牌子不仅不能丢,而且要擦得更亮,要让特区这面旗帜更加鲜艳、更加光彩夺目。这也是中央的明确要求。”
“在赋予特区新内涵时,为何要将‘特别能改革、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开放’作为主要内容放进去?”记者问李鸿忠。
“这是因为,目前国内的形势有了很大变化,特区今日之‘特’与昨日之‘特’应当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还是瞄准特殊政策,瞄准特区创始之初那些课题、项目、领域,我们就特不下去了,因为当年特区的政策现在全国各地都有了。因此,我们集中全市人民的智慧提出,今天特区的基本内涵就是:特区是‘特别能改革、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开放’的地区。之所以这样提,这是因为深圳就是靠改革创新起家,靠改革开放开埠立市的。深圳最大的优势和本钱就是改革创新开放,改革创新开放是深圳的根和魂。今后我们一定要把改革开放创新这面旗子举得更高。要把大家都有的东西做得更好,力度更大,胆子更大,步子要迈得更大。”
李鸿忠说:进一步提出和明确特区的新内涵,意义重大。一是有利于更好地实践中央在新时期继续兴办经济特区的战略意图,更好地把握特区的历史方位和发展定位,肩负起特区的新使命。中央当年设立经济特区的初衷,就是期望深圳发挥开路先锋、窗口、试验田、示范区的作用。时至今日,中央对深圳的指示要求,其涵义、内核,仍然是改革创新开放。新世纪、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当初改革开放一样,仍然需要有开路先锋、有排头兵。中央已明确深圳这样的使命。深圳应该为此作出新的贡献;二是有利于更好地推进深圳自身的发展。改革创新开放之路是当前深圳唯一可以选择的道路,是最好的出路,是高层次的发展之路,走这条路,是真本事、大本事;三是有利于更好地高举特区的旗帜,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天下之先是层出不穷的,是没有穷尽的,“特”字的文章是与时俱进、永远也不会写尽的。过去25年,我们克服了重重困难走到今天,今后我们能不能继续领先,能不能继续“特”下去,这就要看我们的胆识,看我们的本事。明确特区的新内涵,就是要进一步激励全市干部群众勇敢地挺立潮头,克服困难,迎接挑战,以特别之为立特区之位,谱写深圳经济特区创业发展的新篇章。
李鸿忠在采访结束时对记者表达了深圳全市干部群众在新时期要再创事业辉煌的雄心壮志,他说:特别的时期、特别的使命需要我们以特别的姿态来担负特别的责任。中央、省委对深圳寄予厚望,深圳是全国的深圳,全国人民也在关注着深圳,深圳的老百姓也期望深圳发展得更快更好,希望深圳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深圳经济特区这艘航船,在发展的航道上,尽管多年来也曾遇到过一些激流险滩,困难和挑战,但是她一直在乘风破浪中前进,并且发挥着先导舰、破冰船的作用。今天我们的使命和职责,就是为她加上更强大的动力,使我们的发展之船在既定的航道上,前进得更快更稳!这样才能不负中央、省委的期望,不负深圳人民、全国人民的重托,才能无愧于历史,无愧于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