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海外专业社团负责人为“引智”支招

2005-08-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殷泓 我有话说
一年一度的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创业发展洽谈会(简称“华创会”)已于本月10日在武汉圆满落幕。华创会已在武汉成功举办了四届,今年是第五次将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聚集到东湖之滨,就创业发展进行深入而广泛的交流。与往年盛会有所区别的是,今年华创会的重要内容是如何卓有成效地推动人才智力交流,进一步拓宽国际人才交流
合作领域。会上,还特别邀请了海外高层次人才暨专业团体负责人进行座谈。

来自世界各地的近20位著名华侨华人专业团体负责人,无论是专业背景、个人资历,还是在海外华人团体中的学识威望,都堪称我国海外人才开发与引进工作的“智囊”、“高参”。他们就如何吸引更多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效力,发表了各自的看法。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值得有关部门研究、吸收、采纳,以便更好地推动我国的海外人才交流、智力合作工作。

重视吸引管理人才

加大对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利用力度,成为与会海外专业社团负责人的共识。

中国旅美专家教授联合会主席阮可三认为,在吸引科技人才的同时,还应特别注意吸引管理人才。一定要重视良好的管理,这是长三角、珠三角众多旅美人士、海外人士回国发展创业过程中得出的一个经验教训。尽管科技取得了高速的发展,但是如果管理做不好,人才、市场管不好,那么这个科技就不会有生命力。“这个经验教训告诉我们,除了科技人才的引进外,在管理人才、第三产业人才的引进方面,我们海外专业社团还应进一步发挥桥梁作用。”

旅比(比利时)华人专业人士协会秘书长宋志伟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在注重科技发展的同时,也应把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利用,提到一个很高的高度。否则,即使有非常先进的技术和非常优秀的技术人才,如果管理不好,将会是极大的浪费和损失。“打个比方,我们中国人工作都很努力,经常周末都在工作,这种精神是非常可贵的。但是只有将这种精神用管理的方式好好地管理起来,才能发挥其真正的功效来。”

充分发挥海外专业社团的桥梁作用

旅美中国科学家工程师专业人士协会(简称“科工专”)在海外华人中较有影响,其会员包括科学家、工程师、律师、会计等。该会于1996年第一次组团回国交流。这几年来在始终坚持合作、发展、共建的观念下,为保持会员之间的交流,构建与国内科研单位的合作,与政府、企业等部门保持良好的关系,搭建了一个平台,为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和归国服务,提供了条件。

此外,协会还通过各种洽谈会,向国内输送了大批的技术项目。据统计,几年来,他们向国内输送的专业技术高达四、五十项。其中有些技术项目已到成熟发展的阶段,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像环境污染控制等方面的项目,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会上,该会会长栾文琦介绍了近年来他们在发挥桥梁作用方面的一些情况。具体工作有:一是继续向国内输送高级人才。通过科工专向国内输送了大批的高级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比如,朗讯驻中国总代理,联邦副总裁、摩托罗拉技术总监等一些高级职位都来自科工专的会员。二是参加学术交流和讲学、咨询活动等。积极参加国内的学术交流。协会的很多教授都在国内的院校担任客座教授职务,定期回国进行讲学活动。

“科工专在发挥社团的积极作用,为国服务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还不够。我们要努力总结经验教训,鼓励更多会员回国服务。”栾文琦最后表示。

不断创新人才利用形式

近几年来,我国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花了不少心思,但实际效果并不如人意。来自中国旅美计算机协会的管锋副会长表达了他的看法。他认为,目前我国在吸引一些有所成就的技术人才回国定居方面,做的比较好。短期回国交流工作还有待于加强。“像我们这样到美国已经十几、二十几年的人,也学到了不少东西,但是让我们举家回来,还是不太可能的。因为我们的资源和经历都在国外。”他建议,可以尝试做一些短期交流。他解释说,管理层次,尤其是在策略方面,不像做科研,要回来九个月、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出成果。比如说一些国内的企业,需要与国际接轨,高级管理人士可以帮助他们分析问题,出谋划策。我们现在在黑龙江和沈阳就有这样的合作机构,都做得很不错。通过短期的交流,将国外好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介绍给国内的有关人士。”

加拿大中国教授协会副主席戴黎明也建议,在考虑引进人才时,如果能在时间上有所变通,将会大大降低人才引进的难度。目前国内人才引进的时间限制都是“至少工作三个月”,对所有人都这么要求是不现实的。最理想的方式是,需要多长时间就呆多长时间。而且并不一定得人身在国内。其实有些工作也是可以通过互联网,通过可视电话在国外实现。最重要的是合作、交流本身,而并不在于人是否在一个地方。当然,如果是短期的,人员回到国内工作还是可以实现的。但是作为长期的合作,其实可以考虑更多的灵活的方式。也可以考虑短期培训的方式,国内的管理人员去国外某些学院进行短期的管理课程培训,或者邀请管理学方面的专家教授回国开办短期的培训课程,这些方式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管理人才短缺的现状。

图为海外高层次人才暨专业团体负责人座谈会会场。(殷泓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