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英年早逝”不再发生

2005-08-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韵 我有话说

现象本月18日凌晨4时,优秀小品演员高秀敏因心脏病突发,永远离开了热爱她的观众,年仅46岁。她是今年“英年早逝”名单中的第几位了?

8月5日,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何勇,因肝癌晚期与世长辞,年仅36岁;

7月5日,古月遗体告别仪式在广州举行,这位以扮演毛泽东

而著称的特型演员,走完了他66岁的人生之路;

4月10日,著名画家陈逸飞因胃出血离开人世,享年59岁;

1月22日,清华大学教师、年仅36岁的焦连伟突然发病去世,4天后,另一位清华教师、46岁的高文焕也因病逝世;

……

据上海社科院年初公布的“知识分子健康调查”显示,在各种精英最集中的北京,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从10年前的59岁降到了53岁,这比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北京人均寿命75.85岁低了20多岁。点评很小的时候,一位极熟悉的大学讲师的离去,将“英年早逝”这个词烙在了我心里,尽管当时幼小的心灵无法理解:一位活生生的叔叔,昨天还用胡子扎过我的小脸,今天他的脸上怎么就盖上了白布。

几十年过去了,每每听到“英年早逝”,我的心就会不由自主地颤抖。然而,近几年,尤其是今年,这个词在媒体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明星、学术骨干,都是社会的精英。在公众眼里,他们名利双收,很是风光。孰不知,他们所负担的社会责任比普通人多,承受的心理压力也远远大于普通人。正如一位当红女星所说:“社会是很商业的,演员就像超级市场的货品,有市场的就会被更多地选择,没市场的就被冷落。”学术界亦如此。知识的快速更新,后浪推前浪,使学术精英被裹挟着不断前行,一旦停滞就会被淘汰。于是他们就用不停的工作,来换取自己不被淘汰的地位;于是越来越多的精英常年处于紧张状态,休息成了一种奢望;于是在精英们风光无限的背后,是严重的生理、心理的健康危机。

高秀敏的去世再次提醒世人,只有好好生活,才能好好工作。一方面,精英们要重视自身健康,正如著名相声演员姜昆所说,这不仅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事业,为了人民。另一方面,长久以来,“忘我工作”者是全社会的楷模,却不知这种透支生命式的奋斗促成了多少“英年早逝”!希望社会各界在给精英们压担子的同时,多关注些他们的身心健康问题,毕竟,张弛有度方是长久之道。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