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探访犹太定居者的新居

2005-08-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驻特拉维夫记者 徐启生 我有话说

从8月15日凌晨至22日晚,以色列基本上完成了从加沙地带撤出所有定居点的任务,生活在那里的8000余名定居者,无论是自愿还是被强行驱逐,都离开了他们生活了多年的地方。根据撤离计划方案,自愿迁出者都被安置在新建的临时住宅区,而被强行驱逐者则被临时安置一些城市的旅馆里。那么,这些自愿迁出者又是如何在新的

居住区生活的呢?记者近日探访了安置定居者最大的临时住宅区“尼赞村”。

荒滩建起住宅区

“尼赞村”位于以色列南部,在海港城市阿什杜德与阿什克隆之间,离特拉维夫约50公里。我们从特拉维夫驱车沿4号公路南下,半个小时就抵达那里。住宅区就在4号公路的右侧。一排排白墙红瓦的平房十分醒目(见右图)。从公路向右拐,新修的一条沥青马路直通“尼赞村”。尽管是新建的住宅区,路口也设置了安检站。过了安检,我们经人指点,先找到了负责安置事宜的撤离工作委员会。

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了这里的基本情况。这里的地名叫尼萨尼姆,原是一片沙地,灌木丛生,是以色列主要的自然生态保护区之一,政府严禁开发。但在政府决定从加沙撤离犹太定居点后,这里被选择作为安置定居者的主要地区。几个月前开始,房建施工队就昼夜工作,沙龙总理也来到这里视察,督促加快建房进度。按规划,这里将建造400套临时住房,今后将在沿海地区为定居者开辟成一个新的住宅区。至今已完成了320套住房。他指着远处的大吊车和挖土机,说施工还在继续紧张地进行。目前在这里落户的共有200多家。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安排在这里居住的都是在政府实施强行撤离前自行迁出的定居者。这里的房屋结构都是统一的,主体是预制板结构,屋顶为红瓦,属简易房。户型统一分为60平方米和90平方米两种。60平方米的是三室一厅,一个卫生间;90平方米的是四室一厅,二个卫生间。按规定,家里有5个孩子以上的安排住90平方米一套,其他的都住60平方米的。所有居住者都要签合同,居住期不得少于2年。起先记者对此规定很不理解。后来才了解,这是建房承包商为了保障他们的经济收益,保证收回他们的投资所采取的措施,承包商想多赚钱。根据规定,政府补偿定居者的房屋财产损失,但他们自己支付住房租金。60平方米住房每月租金400美元,90平方米的每月为550美元。

记者发现,在住宅区里每个房屋四周都铺设约一米半宽的草坪。户与户之间有6米左右的间隔,每几户人家中间都有一个可停10辆汽车的停车场。为了方便新来的人在安息日能就近做祈祷,住宅区管理部门临时将一套住房当作犹太教会堂。

为工作发愁

从住宅管理处出来,记者在住宅区采访了一家住户。户主名叫本・哈鲁什,45岁左右,一家7口人,有2个儿子和3个女儿。6年前,出于宗教原因,他们一家从法国移居以色列,落户在加沙的内维德卡利姆定居点。内维德卡利姆有人口近3000,是加沙最大的定居点,也是一个规模不小的城镇。哈鲁什以修理汽车为业,他的妻子在当地的一所幼儿园工作。在以军17日采取强制性措施驱逐定居者前,他们决定自行迁出来到这里。哈鲁什告诉记者,他们对沙龙的撤离政策感到“非常的痛心”,现在也不知道将来如何生活。他指着屋外的行李说,他家在加沙定居点的住房面积约200平方米,这里只有90平方米,一些家具行李都无法放进去。哈鲁什说:“话说回来,住房大小倒是次要的,主要是以后靠什么谋生?我也许能干老本行,替人修车,可是,我的妻子上哪里去找工作?政府说要补偿我们,但是,我们现在只领到10万谢克尔(约2.2万美元),其他的钱什么时候能得到还不清楚。”进了他的家门,开放式的厨房与客厅是相通,估计有30多平方米,里面4个房间,2个卫生间,水电都已接通,屋内安装了空调。记者感到,一家七口住这样的房子,虽说并不十分宽敞,但还算不错。

告别了哈鲁什,记者看见一名男子正在房屋的墙角与他1岁半的儿子在一个水盆里戏水(见左图),就上前与他搭话。这位名叫沙逊的男子原来是一名以色列警察,在阿什克隆工作。他对记者说,由于自己的警察身分,不好与政府对抗,他比较早的离开了定居点,搬到这里。他表示这次撤离加沙对他来说影响不是很大,这里离阿什克隆只有10多公里,上班比以前更加方便了。他的父母兄弟姐妹都住以色列中部的雷霍沃特市。当天,他的父母正好来看望他,一家人欢聚一堂,其乐融融。由于他家人少,给分配了60平方米的住房。记者问他:“住房面积够不够?”他笑了笑说:“与原来的相比,是小了点。不过这是暂时的。”他准备在两年里自己盖一所新住宅。沙逊一边与记者交谈,一边将他的儿子从水盆里拎上来又放下去。看得出,沙逊对将来的生活还是蛮乐观的。

一人有难八方支援

在采访中还碰到一些不能不提的事情。“尼赞村”本是一片荒地,周边方圆几公里都没有人家。当天,记者看到不少素不相识的以色列人从远道而来,为新来者介绍周边环境情况,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说上几句暖心的话语,献上一支鲜花,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安慰。就在记者与哈鲁什交谈前后10分钟内,就有三拨人到他家,分别送来了蛋糕、水果。一个小伙子开着车,装着满满一车的鲜花,挨家挨户地送花表示慰问。还有一名以色列人带着4个十来岁的女孩,每人手里捧着一大把棒棒糖,专门找有孩子的家庭送糖。这时,记者回想起刚进住宅区时,看见马路边上停靠着一辆中型卡车,上面装满了苹果、桃等水果,有人正在一箱一箱地朝外搬。我们原认为,犹太人真会“抓紧时间”,人家还没有把家安顿好,生意已经做上了门。现在才明白,这些水果都是免费赠送的。看到这些情景,记者从心里感到犹太民族具有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尤其在困难和逆境面前,犹太人所体现出的一种民族团结精神,令人感动。当然,这里并不是什么东西都是免费的。记者在住宅区也看到以色列有线电视台的工作人员正在兜售生意,安装天线,有几户人家屋顶上已经安上卫星接收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