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又一批大学生走出校园,曾经接受的助学贷款又被“纳入”了社会的视野里。诚信,从另一个角度在考验着大学生。
诚信,在利益与道德间徘徊
在大学生生活中出现不诚信的事例大多都集中在经济利益上。采访中,一些大学生毫不隐讳地说出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一些事。有的学生
学习上的不诚信同样也在考证着学生们的诚信能力。进了大学,有少数同学认为可以松一口气了,于是无故旷课。有的同学平时不用功,考试作弊;有的同学替人当“枪手”;有的同学雇“枪手”替自己考试。
“就业是最能够考验大学生诚信的。”一位老师说。在这个时候,利益与诚信的天平往往会发生倾斜。一些学生在推荐书上会夸大自己的能力水平和考试成绩,有的明明不是学生干部,也填上个什么“长”。在对吉林省三所学校的问卷调查中,在回答“在求职过程中,你会夸大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吗?”时,有85%的学生明确地回答不会,有10%回答“会适当地夸大”,有5%回答“一定会”。一些老师也介绍说,到了决定自己命运的时候,一些学生总会不择手段,有的不仅夸大自己的能力水平,甚至还请客送礼。
诚信,需要规则的框囿
虽然只是少数大学生走在不诚信的行列上,但他们影响的却是整个大学生队伍的荣誉。
采访中我们也发现,在一些事情上,如果有了规则的约束,大学生们都能够循规蹈矩。比如在对待考试作弊行为上,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制定了严格的规定。东北师大规定,如果考生违反了考场纪律,将受到记过的处分,并取消其学位,严重的会受到留校察看直至开除的处分。因为有了严格的规定,考试作弊率只有0.19%。东北师大的外语系每到四、六级考试时,便成了雇“枪手”的热点,小广告贴得到处都是,而且价格不菲,对于学生来说,充满了诱惑。该院团总支书记介绍说,针对这一情况,学院专门制定了一项签到制度,每逢四、六级考试和研究生考试那天,学院要求所有学生在考试开始半个小时到学院学生办公室签到。这样一来,有效地遏制了本院学生替考的不诚信行为。
就业是最容易出现诚信问题的一环。一些高校除了毕业前的常规教育外,还推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自选动作”。东北师大早在2003年毕业洽谈会上,就首家推出了“诚信认证”服务,他们通过认证系统为用人单位提供学生在校的学习成绩,外语、计算机等级证书,评奖、评优等情况。这样一来,封住了投机取巧的门路,保证了学生就业诚信的透明度。
诚信,更需要教育
靠规则维持的诚信能有多大的生命力?一位从事德育教育多年的老师分析说,在规则的限制下,诚信是一种被动的行为,学生不是不为,而是不敢为,这样的学生一旦脱离了规则的管束,还会恪守他们在规则限制下的做人准则吗?他认为,德育教育应该考虑打破靠规则约束的壁垒。高校更应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让诚信这一传统美德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
东北电力学院有关学生助学贷款的经验或许值得借鉴。“我们的诚信教育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开始就以各种形式进行,从没间断过”,学校党委副书记辛国华介绍,每个学生200课时的“两课”教育是诚信教育的主渠道,而各种活动则同样把诚信贯穿其中。在贷款前,校方还同贷款的学生一一谈话,共同思考“我若不还贷,会给学弟、学妹,给学校的声誉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的问题。面对办理贷款手续的工作人员的主动热情,学校及时将其上升为理性思考:“国家在你最困难的时候扶持你完成学业,这么多素不相识的人为你付出,及时还款就是你的回报。”
为把还贷落到实处,学校还设专人负责与毕业贷款生的联系工作,及时掌握就业及流动情况。每逢年节,已毕业的贷款生都会收到母校热情洋溢的贺卡。如今,该校的助学贷款已经进入了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