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农妇的肺腑之言
8月13日,北京烈日当空,乡下暑湿难当,朝阳区孙河乡康营村卫生室,不断有农民携老扶幼前来就医。
11点钟左右,一个满头大汗、胶鞋上糊满泥土的农妇,骑车来到服务站,进门就急忙说:“大夫,您给咱瞧瞧,这手臂疼得使不上劲,是咋回事。”值班
“挺方便的嘛。”“可不是。”毕秀容对记者说。她过去进城瞧病,吃够了苦头。有一次,带孙子进城瞧病,挂号、候诊、划价、取药都得排队,弄得她晕头转向,回家以后发现,还多付了8元钱。她说:“记者同志,咱的事,您既然瞧见了,给咱也曝曝光,就说咱农民喜欢合作医疗。”
在这个农妇肺腑之言的背后,是中央领导就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批示:“多年农村改革实践告诉我们,经验和创造来自基层,来自农民。”农村合作医疗也不例外。
农民看病当场报销医药费
朝阳区地处城乡结合部,有农村人口15.5万。朝阳区委区政府推行合作医疗,对于所属23个乡不搞一刀切,尤其注意把国家的政策扶持、合作的优势同市场机制结合起来。于是,孙河乡医院创造出了“公助民营”体制,并在乡医院及下属卫生室当场报销医药费。
据记者所所知,迄今全国尚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农民看病可以当场报销。孙河乡为什么能这样做呢?乡医院负责人顾艳东说,合作医疗经费来自政府、集体、个人三个方面。每人80元合作医疗经费,对当地农民来说,不是一个小数字。当场报销医药费可以减轻农民负担;透明度高,农民放心。乡、村两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行这一做法。
为此顾艳东每月要拿出10多万元资金,垫付农民的医药费报销款;在月底汇总全乡农民的报销经费,然后到乡政府合作医疗资金管理部门结账。
把方便让给农民,农民踊跃加入合作医疗。这个乡的“参合率”高达95%,在全国冒尖。
主管这项工作的副乡长说,现在,每个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都有一张绿卡,凭这张绿卡,看病、报销,比城市公费医疗看病报销还要方便。而且全乡13个村的“参合”农民,人人享有这样的医疗待遇。
“一年到头不生病的人,出钱参加合作医疗,岂不吃了大亏?”“哪能这样讲。”东坝乡东风村农民高福生说:“乡亲们互相帮助,亏什么?再说,谁能保证自己一辈子不生病呢?”
众人拾柴火焰高。朝阳区农村合作医疗筹集金额,同比排全国前列。
既要“看得起”又要“看得好”
在朝阳区乡、村两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没有大处方和回扣,不用送红包,只有为农民着想,同样一种病,医药、治疗费比城里大医院还要便宜三四成。
农民看得起病以后,就要求看得好病。乡级卫生院院长为此颇动了一番脑筋。
朝阳区与全国各地一样,医疗卫生人才主要集中在城区;地界内的八九家三级医院中,任何一家医院拥有的正、副主任医师,都超过23个乡医院总和的五六倍。在300多个村级医疗机构中,医学院毕业并有中级职称的大夫,一个也没有,给农民看病的,仍然还是40多年前的“赤脚医生”。
改革开放已经20多年,仅北京一地的医科大学,就从过去的两三所增长到了5所;而朝阳区农村医生中,竟然至今没有一个是医科大学毕业生。这种现象能说是正常的吗?
所幸国家允许人才流动。院长们就利用这个政策,到大城市大医院专门“挖”高级人才,满足农民“看得好”“看得了”的需求。自从妇产科主任医师王彦松到了东坝乡医院,无论多难的难产妇女,都可以顺利产下婴儿,母子平安。自从内科专家吕宝华来到王四营乡医院以后,即使是年过8旬、患有冠心病,临床出现全心衰的危重病人,也不用再转到城市医院。自从一批儿科专家、外科专家、骨伤科专家、中医专家来到各乡医院以后,面对急性阑尾炎、小儿高烧、突发性外伤和许多常见病、多发病,以及疑难杂症,农民就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