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故宫宝藏:80载学术研究与文化整理

2005-08-3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薄洁萍 我有话说
经历了580余年栉风沐雨的故宫,作为几百年历史的缩影,智慧的结晶,始终充满着神奇的色彩,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在故宫博物院建院80周年之际,回顾、反思与展望、规划故宫的文化整理与学术研究,以便使更多的人认识、研究故宫的价值,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

记者:故宫

宝藏知多少?这是许多人关心的话题。我这里向您提出的宝藏问题包含多方面内容,既指80年来故宫学术研究、文化整理所取得的成果,也包括故宫目前已经开始的为期7年的文物藏品清理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请谈谈这两方面的情况。

郑:故宫的宝藏可以分两类,一类是有形的,看得见的,如紫禁城古建筑,100多万件文物藏品;一类是无形的但也相当重要的文化遗产,如古代官式建筑的技术,文物保护的传统技艺以及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宫廷遗迹等。故宫博物院成立以来,从自身特点及藏品实际出发,坚持开展学术研究。研究领域及成果涉及政体、典制、礼仪、典籍、档案、建筑、珍藏等。

从清室善后委员会开始直至博物院成立,故宫就形成了一切“绝对公开”的好传统:一方面公开文物藏品,边清点清宫物品边整理出版,至1930年3月基本结束清查,《故宫物品点查报告》6编28册就向社会公开刊行,117万余件物品赫然在列。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另一方面认真整理档案文献,也尽量向社会公布,还有故宫典籍目录、书画集等,最有影响的是连续出版510期的《故宫周刊》,图文并茂,图为介绍院藏各类文物包括古建筑物,文字部分有专著、考据、史料、笔记、校勘、目录、剧本等。这是一种崭新的学风,也使故宫吸引并集中了许多一流的专家学者。

故宫是宝藏集中之地,这些宝藏是专家学者研究的对象。但是,故宫到底有多少文物?说实在的,确切的数字还不是很清楚。经过几代故宫人的整理、鉴别、分类、建库等,已基本上做到文物账目比较清楚,管理制度逐步健全。但由于宫廷藏品及遗物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存贮分散,以及过去对文物认识的局限性等原因,虽清理过多次,仍存在某些文物账物不相符合、大量重要的宫廷藏品未列为文物、一些库房尚待进一步清理等问题。例如故宫图书馆善本特藏已建账的达19.54万册,还有20余万块珍贵的印书用书版,这40余万件都应列入文物账进行管理。故宫约有10余万件“文物资料”,很大一部分是过去认识上的局限造成的。例如2.6万件清代帝后书画,因其中有代笔或后来认为水准不高便全部列为资料;又如过去只重视皇帝后妃的成衣,而把相当数量不同级别的官服“补子”,其中也有皇帝服饰上的“补子”,都作为服饰的“配件”来对待;再如清代“样式雷”制作的“烫样”(建筑模型),故宫收藏最多,达80多件,也是作为资料由古建部管理。故宫博物院作了规划,从2004年至2010年,集中7年时间,对全院藏品及所有库房、宫殿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清查和整理。据初步估计,经过清理,按照国家关于文物藏品的标准,故宫院藏文物总数可从现在的100万件增加到150万件左右。

这次文物清理有三方面意义:其一,这是故宫博物院自身发展的要求。文物藏品是博物馆赖以存在及开展业务工作的基础,决定着博物馆的性质和价值。弄清故宫藏品的种类和确切数量,才能对故宫的内涵、特点以及价值有更为全面准确的认识,也才会对它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其二,这是保护国家财产的要求。故宫的丰富藏品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财产,故宫博物院代表国家进行保管,弄清这些财产的底数并认真妥善地加以保管,是对国家对民族负责任的表现,是不允许有半点疏忽与懈怠的。其三,这是发扬故宫“绝对公开”好作风的要求。在认真清理的基础上,故宫博物院将适时编印《故宫文物藏品总目》,并向社会公开发行,以便世人了解故宫藏品的奥秘,更好地为人们的观赏、研究等不同需要服务,也利于社会的监督。同时编辑出版《故宫博物院文物珍品分类大系》,这是一项卷帙浩繁、需要长时期努力的文化建设工程。总之,文物清理并编印总目,既是博物院的基础工作,也是促进社会参与并推进故宫学术研究的重要举措。

记者:故宫学作为一门学科被提出,实际上面临着由原来的课题体系(或专题体系)向学科体系的转变,有一个学科化的问题。这必然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也需要各个方面研究力量的参与。请问故宫博物院在故宫学研究中有些什么举措?

郑:尽管不少清宫旧藏散佚各地,但故宫(紫禁城)只有一个,大量的宫廷历史遗存仍在,最为丰富的中国历代各类艺术精品在故宫,80年数代故宫人的研究成果引人注目。故宫博物院在故宫学研究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它不仅要利用自身优势,在已有基础上有新的提高,而且要为海内外故宫学研究提供服务。

一是制定故宫学研究规划。把建立故宫学的学科目标、规划学科框架以及相应的人才培养作为规划的重要内容。扩大研究领域,加强薄弱环节,设立院一级的重点课题。在继续进行基础性研究和个案研究的同时,重视宏观性研究,即具有宫廷史的大视野,能够综合阐述宫廷史某一方面的规律性认识,近期在宫廷史研究上拟定的有《清代宫廷文化系列研究》、《清代宫廷与藏传佛教》、《清代皇家礼制研究》等。

二是加强基础建设。为了更好地为海内外故宫学研究提供服务,故宫博物院已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文物藏品的整理和目录的公开印行,加强故宫基础资料、史料的整理,编辑出版有关故宫文化遗产的志书、实录、编年、纪事等。例如有撰写的《紫禁城志》、《故宫明清建筑大事纪年》等,有整理的《故宫博物院藏清宫陈设档案》、《武英殿修书处档案汇编》等,还有收录80年来海内外研究故宫的《故宫研究论著索引》以及《民国时期故宫出物总目及篇目索引》等。同时加强本院学术著作的出版。

三是陆续成立几个研究中心。拟在近几年陆续成立古书画、古陶瓷、古建筑及明清宫廷历史文化等4个研究中心。古书画、古陶瓷两个研究中心已积极筹建,今年10月正式成立。成立研究中心是从故宫藏品实际、研究力量和研究基础等情况出发的。研究中心聘请了一批院外、海外、国外有关著名专家学者,为国内外专家学者开展合作性课题研究提供学术平台。研究中心不能代替丰富的故宫学的多方面研究,但研究中心的重点突破和研究方法的创新,对从整体上提高故宫的学术研究水平将起到重要推进作用。

四是加强与有关方面的合作,发挥社会学术团体的作用。故宫学研究是个开放的系统。故宫博物院以开放的心态,吸引社会学术力量介入,加强与包括台北故宫博物院等在内的各方的合作交流。多年来,中国紫禁城学会、中国史学会清代宫廷史研究会、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古陶瓷协会、中国玉文化研究会等学术团体与故宫及故宫研究关系较多,今后要继续加强联系,借助社会学术力量,共同推进故宫学研究的深入。

记者:世人眼中的故宫的价值与故宫实际的价值在认识上还有一定的差距,那么怎样从文化和学术的角度发掘故宫的价值,并为社会所深入认识

郑:确实,对故宫的价值,人们普遍还是有所认识的,但这种认识与故宫的实际价值还是有距离的。以故宫的古建筑来说,它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世界上现存建筑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每年有七八百万游客来此驻足观赏。但故宫不是一般的古建筑,它是皇宫,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而且承袭了中国古代宫殿的传统形式、典制规范,在总体布局上最接近“左祖右社,面朝后市”、“五门三朝”等封建礼制,在建筑设计上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如天人合一)、伦理思想(如皇权至上)、美学思想(如壮丽崇威、平衡对称)以及阴阳五行学说,就是它采用的颜色也很有讲究。不仅如此,这些建筑物不只是个“空壳”,与故宫博物院的100多万件清宫旧藏密不可分。又由于明清24个皇帝曾在此登基执政,490年间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就在此发生,其千门万户、一草一木都有丰富的内涵,都有说不完的故事。因此,要真正认识故宫古建筑的价值,就不是很容易的了。

要使故宫的价值为社会深入认识,我们认为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加强故宫的学术研究,发掘它的深邃的内涵;一方面是重视向公众的宣传,这两方面又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还是以古建筑为例,我们结合这次故宫维修开始编写《故宫古建筑实录》大型丛书,其中包括传统工艺和维修保护两部分。传统工艺又分大木、油饰彩画、装修、裱糊、琉璃、砖石、图样等类,主要是对传统工艺和技术即无形文化资产的搜集、整理、记录,以利总结和传承。维修保护也有很多类,包括对建筑的历史、沿革、用途、史迹、价值、保存和使用状况的记录,以及这次维修的有关情况及实施过程。现在正在编写《武英殿》一书,这部重要的档案丛书的编写出版也是专题研究的成果,更为海内外的故宫古建筑研究提供前所未有的大量系统和翔实的资料。紫禁城学会在这方面的研究也是令人瞩目的。另一方面是向普通游客的介绍,如举办宫廷原状陈列展,这是故宫特有的一类展览,可让人们知道在某个宫殿曾发生过的人和事,以及当时宫殿内的陈设,把建筑、文物和宫廷史结合了起来,正在咸福宫举办的慈禧生平展就是一例。另外举办紫禁城文化系列讲座,编印“故宫文丛”、“紫禁书系”“故宫品位”系列丛书,向人们介绍真实的、完整的故宫。使一般观众从对故宫“游览”的心态转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景仰,受到熏陶、启迪;而人们对故宫的渴求了解,也促使故宫研究的水平不断提高。这是普及与提高的辩证关系。

对故宫及其藏品的价值的认识,即使是故宫博物院的研究人员也是在不断加深的。故宫藏品都是物质形态的,但一些文物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以前只重视保护文物,对其所承载的非物质价值则重视不够,现在认识有了很大提高。例如故宫藏有古琴46张,其中属于唐、宋、元三代的典型器就占藏琴的三分之一,在全国博物馆中藏琴居于首位。对这些古琴的断代、保护曾做了大量工作,但对古琴艺术的传承却未给予更多重视。古琴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和中国的书画、诗歌以及文学一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它的演奏是一种高雅和身份的象征,成了一种贵族和文人的精英艺术。随着时代的变化,古琴作为修身养性的传统功能几乎已经完全消失。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古琴艺术为世界非物质遗产的代表作,我国也制订了一个庞大的研究计划。古琴与古琴艺术是两回事。对藏有古琴最多的故宫来说,我们认识到不只是要把古琴保管好,还要研究古琴,在传承古琴艺术上作贡献。最近我们正在编印一本《故宫古琴》的书,除了收录院藏古琴的图像外,还测绘了古琴线图和可以窥见其内部构造特点的CT平扫图像,以供海内外制琴家观察研究,从而仿制出更多音韵绝伦的七弦琴,以使中国古代优美的琴曲得到充分表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