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如何研究大足石刻的建筑形象

2005-08-30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李志荣(北京大学):大足北山245观无量寿佛经变相龛,是大足石刻中继承唐代佛教系统的北山石刻造像中,时间最早且规模最大的龛窟,从人们开始对大足石刻进行科学考察以来,即以恢弘的规模和精湛的雕刻艺术获得高度的重视和赞誉。特别是其造像内容中大量的建筑形象,从上世纪40年代以来,即引起中国古代

建筑研究者的注目。梁思成先生和辜其一先生都曾用245龛的石刻建筑形象资料来讨论唐代四川地区的建筑,萧默先生也曾将其作为与敦煌同期建筑形象的重要比照。由于这些前辈大师的研究未能建立在近距离观察的基础上,其认识和描述尚可商榷。从方法论的角度,我认为以佛教石窟反映的建筑形象材料来讨论建筑历史中的问题,应对其佛教源流背景给予充分关注。

王惠民(中国敦煌研究院):大足北山245龛图像建于晚唐,保存完好,它的内容与艺术在大足石刻中占有重要地位,建造的时期,也是成都大圣慈寺的鼎盛时期,二者可互相比较。它可能是社团集资建造,而且似乎居于“中心”,围绕西方净土这一鲜明主题展开。精湛的艺术使其成为当时大足石刻的代表之作,其建筑的表现,更为研究者重视。

陈玉女(中国台湾・成功大学):大足北山佛湾第130号摩利支天女龛,别称八臂天女窟。虽名为天女像,手中所持却尽是战斗兵器,可以说是结合了宋代以前天女与战神的两种摩利支形象。据文献所示,唐宋之前所见,不是天女便是战神,何以大足石窟中出现上述的融合造型?可能是当时的战乱,使其逐渐为人所需。

李传授(大足县地方志办公室):大足石刻,特别是宝顶山石窟,在产生时就深受中国民俗文化的影响,产生后又深深影响着中国民俗文化的变化和发展。它完成了宗教文化民族化、世俗化的最后历程。在这里,宗教文化与民俗文化水乳交融,难分难解。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