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科学界已有共识。在最近举行的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上,科学家们认为,“自主创新是解决结构不合理
将自主创新提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这是我们争取主动、积极应对国际竞争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实力虽有长足的发展,但在总体上,自主创新能力状况仍令人难以乐观。据报道,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比重仅为8%,远低于发达国家的40%;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中90%是“三资”企业实现的;我国几乎全部的光纤制造设备、85%的集成电路制造设备、80%的石油化工制造设备、70%的数控机床、95%的医疗装备依赖进口。另据统计,2003年,全国大中型企业中进行研究开发活动的仅占30%,有技术开发机构的企业仅占25%。这种被动的局面,使我们不少企业在国际化大分工中只能扮演“打工仔”的角色。虽然我们曾经有意识地在市场开放中引入技术,但在最核心的内容上还是要仰人鼻息。
买不来,就得自己创造!日新月异的科技竞争,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等、靠、要”就等于把自己挡在世界潮流之外。据说在韩国,人们有一句口头禅是“必须创造明天韩国人吃饭生存的科学技术!”这其中的危机意识和自主意识不言自明。韩国原本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大规模经济开发时,他们奉行“拿来主义”,先铺家底。但自七八十年代起,韩国科技由引进模仿型逐步转向以创新和自主开发为主,最终促进了国家经济的腾飞,也在世界科技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毫无疑问,我国的科技发展也必须完成由“引进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艰难转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首要的是完成自主创新的体制转型。这包括一系列的制度建设,比如构建公平的竞争性市场,引导企业通过创新而不是依赖某些政策来获得利润;又如,营造宽松自由而又严格的学术规范,充分鼓励科研上的奇思异想和争鸣;再如,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和专利制度,保护人们进行创新的积极性,等等。总之,制度建设的努力是要把政府、企业以及教育与科研机构等各种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形成自主创新的活力与合力。可以相信,一套完整的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必将给我国的自主创新提供经久不绝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