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潮流中,谁抢占了人才先机,谁就抢占了夺取未来战争胜利的主动权。当前我军建设面临现代化水平与现代战争要求之间不相适应的矛盾,提高部队现代化水平,既依赖于武器装备的改善,更依靠人
由新军事变革引起的人才竞争,势必带来人才价值的提升。高效的人才机制是造就高素质新型人才的根本保证,是人才战略工程的重要基础。充分发挥人才效益,实现人才价值提升,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机制,造就人才成长的沃土,催生人才辈出的动力。
公平、公正、公开,健全选用机制。随着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蓬勃发展,军队机械化、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高技术武器装备不断增加,编制体制逐步集约合成,用人条件越来越高,选人难度越来越大。因此,要求进一步细化选用条件、规范选用程序、强化选用责任,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选用机制。对人才的提拔和晋升须经院校培训,应抓好干部逐级晋升培训制度的落实检查,进一步规范指挥干部逐级晋升培训、专业技术干部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培训和机关干部业务培训。真正体现择优的原则,某些岗位可以试行竞争上岗、任用公示和试用制。要把那些群众公认、德才兼备,具有战略眼光和领导才能的新型军事人才,大胆地提拔使用起来。对高技术人才选用要不拘一格,尤其应打破讲台阶、论资历的旧框框,使之能够脱颖而出。要进一步强化荐才、用才之责,制定用人失察、失误的追究制度,完善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考察制度,从而使人才选用机制更加规范。
细化标准,定量分析,健全考评机制。科学考评人才,依赖于科学的考评体系。考核评价干部应把组织考核与群众测评结合起来,把定性考评与量化分析统一起来,在细化标准、定量分析上下功夫。考评标准是一个科学的体系,包括对一个人的精神境界、道德情操、政治信念、学识、阅历、修养、思想、观念作风、政策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在能力方面应根据每个任职岗位具体情况,制定工作业绩细化标准和评分细则,并依照情况的发展变化不断完善,有利于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对考评政策、条件、指标、办法、结果应公布于众,增加考评工作透明度。要进行多层次量化考评,既在本级范围内考评,又在上级有关部门和下级有关部门内考评,使人才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一致起来。要排除情感因素,用制度维护考评标准的权威性、严肃性,防止“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把考核评定和选拔任用分离开来。要在能上能下、进出顺畅上下功夫,推进流动机制的创新。坚持实行干部岗位轮换,解决人才流动中进来容易出去难、上来容易下去难的问题,使干部在不同的岗位上获得工作经验,不断增长才干。
鼓励成才,奖优罚劣,健全激励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吸引人才、保留人才的重要手段。为激励人才争先创优,应实行末位淘汰处理制,做到优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优化人才创业环境,努力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环境,让吃苦者不吃亏,流汗者不流泪,受累者不受气。对人才的选拔、使用,是科学,也是艺术,具有导向性和激励作用。让优秀人才走上重要岗位,有利于鼓励成才、宣扬成才,营造成才的氛围。要用丰厚的物质奖励激励人。军队虽然以无私奉献为宗旨,但也需要讲物质利益原则。应当充分认识到,智力劳动、科研创新、科学管理等是价值更高的劳动。要真正做到贡献越大回报越多,使优秀人才不但能得到重奖,而且在立功、嘉奖、晋职、晋衔等方面得到优先照顾。要用优惠的待遇激励人。切实解决高素质新型人才的待遇问题,将其报酬与本人能力、贡献大小挂钩,在工作条件、住房改善、车辆保障、家属随军、子女就业、科研资助、生活补贴方面实行优惠政策,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
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应参照世界各国军事教育的有益做法,学习地方院校教育改革经验,提高军队院校人才培养效率,进一步探索院校、部队、科研机构联合培养模式。在高素质新型人才培养中,院校、部队、科研机构在理论教学、实践锻炼、学术科研等环节上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发挥院校、部队、科研机构的综合优势,建立共同培养人才的协作关系,形成整体合力,对于培养高素质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这样,既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又可以使三者相互促进和提高;既提高了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效益,又为军队建设提供了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和人才服务。由单纯的院校教育走向院校、部队、科研机构三位一体式培养,符合军事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是军事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院校应通过有计划地组织教员、学员到部队和科研机构调研、实习和代职,主动了解未来信息化战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及岗位任职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特别是要了解新装备发展趋势、部队训法与战法改革实际,为其科研、训练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持。部队应通过选派经验丰富、素质高的优秀干部到院校、科研机构介绍部队情况或任教,输送优秀业务骨干,充实教员队伍和科研人才队伍,将人员岗位任职情况、对人才的需求及意见反馈给院校和科研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