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西藏人民会堂大门前,矗立着一座高5米,重3.5吨的“民族团结宝鼎”。这座宝鼎是2001年7月在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时中央人民政府向西藏自治区赠送的。宝鼎周围的浮雕分别为“签订‘十七条协议’”、“民主改革”、“川藏、青藏公路通车”、“毛主席派人来”、“腾飞的西藏”、“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历史性画面。
古朴典雅、美观庄重的“民族团结宝鼎”,象征着西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中,民族团结,各项事业鼎盛发展。
通过解放军认识共产党
和平解放前,西藏没有中国共产党的直接组织,西藏人民是通过解放军认识中国共产党的。藏族人民深情地称解放军是“毛主席派来的人。”
在西藏和平解放初期,对西藏人民来说进藏部队官兵就是党的化身,就是祖国的象征。和平解放后几十年来,驻藏人民解放军和许许多多来自国家机关和兄弟省市区的各民族优秀儿女,积极响应祖国号召,辞别家乡和亲人,奔赴雪域高原,积极投身解放西藏、保卫边疆、建设西藏、造福人民的伟大实践,与藏族人民建立了水乳交融的深厚感情,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
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驻藏人民解放军指战员,传承了老西藏的优良传统。被藏族人民亲切地称为“门巴将军”的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李素芝少将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2004年2月的第一天清晨,料峭后春意回暖。位于拉萨北郊的西藏军区总医院传递出无限春光。鲜艳的八一军旗迎风飘扬,“军爱民、民拥军、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标语格外引人注目。此时,总医院麻醉室内一个个忙碌的身影共同为了挽救藏族同胞的生命,拉开了“世界屋脊”第一例活体供肾移植手术的序幕。接受手术的是西藏山南地区扎囊县坚增欧珠兄弟俩。考虑到在海拔3600多米的高原进行活体供肾移植手术风险高、难度大、费用高,西藏军区总医院党委召开10次病例讨论会,反复论证、精心安排,周密组织,并决定免收手术费。院长李素芝亲自主刀,与来自上海的知名专家一道,经过4个小时的精密手术,救活了藏族同胞,谱写了又一曲藏汉团结、军民情深的颂歌。
李素芝和西藏军区总医院对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的深厚情义和无私帮助,是高原驻军无愧于人民子弟兵称号的一个缩影。正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热地所说:“西藏自治区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驻藏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与西藏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谋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驻藏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全心全意为西藏各族人民谋幸福的历史。”
“我们的妈妈叫中国”
“太阳和月亮是一个妈妈的女儿,他们的妈妈叫光明;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我们的妈妈叫中国。”新时期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同志生前十分喜欢的这首西藏歌曲在万里高原广为传唱。
与此相呼应,藏汉一家亲的故事在世界屋脊层出不穷。2003年初,来自湖北省的邓国辉在山南地区琼团县下水乡建立了以甜玉米种植及深加工为主要项目的实业公司。公司兴建后,十几名汉族经营管理者和技术人员来到下水乡。初到西藏农村,汉族同志遇到了气候、生活不适应等诸多困难。乡党委书记格桑占堆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不仅多次把汉族同志叫到家里吃饭,而且把自己平时舍不得吃的贝母、红景天等贵重补养品送给汉族同志。民族情谊的加深,使内地老板和民工安心经营企业,带动群众致富。几年后,这个乡群众通过参与种植甜玉米,户均增收现金1500元。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外地务工人员的增多,藏汉两个民族语言不通成了相互交流与合作的一大障碍。针对这一实际,乡政府成立了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的志愿队,粗通汉语的格桑占堆主动担任队长。志愿队既当翻译,又教语言,还为汉族同志办实事、办好事,深受邓国辉等汉族同志的好评。如今,下水乡藏汉一家亲,同奔小康路。用格桑占堆的话说:“民族团结拉活了经济,也带活了婚姻。”原来,近几年,在企业经营、生产劳动和文娱活动中,藏汉青年男女互生爱慕之情。已有五对藏汉恋人喜结良缘。格桑占堆也被自治区党委、政府评为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
西藏是一个以藏族为主,有汉、回、门巴、珞巴、纳西等多个民族成分的少数民族自治区。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深入贯彻和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了维护民族团结光荣、破坏民族团结可耻的意识,全区上下形成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风尚。
“援藏大哥,辛苦了”
西藏那曲地区索县几名业余文艺工作者,被援藏干部的奉献精神所感动,创作了一首充满深情的歌曲――《援藏大哥》。歌曲以朴实的语言,优美的旋律,表达出西藏人民对一批批援藏干部的敬意、赞美和谢意,道出了“援藏干部辛苦了”的共同心声。
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会确定“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干部援藏重大决策。对口援藏工作10年多来,各对口援藏省市、中央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无私帮助受援地市、县和单位,见证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祖国大家庭的无比温暖和情同手足的民族亲情。
2001年6月29日,一辆由西藏阿里地区行署所在地狮泉河镇开往札达县的越野小车穿行在雪山草原之间。车上,前去任县委书记的河北省第三批援藏干部曹金华,向同行的人员不停地询问有关扎达的情况,不时在笔记本上记下要点。翻过隆嘎拉大山,越过香孜草原,望着车窗外气势磅礴、却尚待开发的莽莽土林,一句沉甸甸的话从曹金华脑海闪现:“援藏干部不能白来,在藏干部不能等待。”
三年后,曹金华与当地土生土长的藏族县长索巴多吉团结一心,共建边陲,真正做到了“援藏干部不能白来、在藏干部不能等待”,使札达县各项工作上了新的台阶。2004年夏,当曹金华等援藏干部告别札达时,全县国内生产总值、本级财政收入和农牧民人均收入创历史新高。修建乡村公路200多公里,实现了卫星电话“乡乡通”和道路交通、广播电视“村村通”。
成绩来之不易。接受采访时,索巴多吉给记者讲述了曹书记“人在老家心系札达”的故事。2001年冬,曹金华到老家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休假。到家第8天,他就带着关于札达县交通、水利、农牧、教育等12个方面的140多个项目建议书,先后到北京、石家庄、唐山争取资金。假期一结束,他不仅争取到了项目资金,还带着唐山市援助的一辆越野车,经新疆直抵札达。车上还载着一路精心呵护的2000株果树树苗和1大袋优质蔬菜种子及50多套有关农牧、科技、教育、文化的图书、光盘。见到从万里之外运来的绿色树苗,看着曹金华疲惫的身影,索巴多吉这个硬汉落下了热泪。
经常一同骑马,一块爬山,一起学习,一道为改变边疆的面貌携手奋斗,使曹金华与索巴多吉结下深厚的同志之爱、民族之情、兄弟之谊。
“民族团结宝鼎”作证:藏汉亲兄弟谁也离不开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