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为了中国新型潜艇的诞生

2005-09-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陈万军 夏年泽 陈炳峰 本报特约记者 吴瑞 我有话说
盛夏,渤海海域,海碧天蓝,云飞浪卷。一艘新型潜艇从碧波深处跃出海面,顺利完成第18个航次的试航任务,创下了15项第一。这些成果,凝聚着海军驻438厂军代表们的智慧、心血和汗水。近10年来,他们如期完成两代新型潜艇的研制监造任务,向部队交付潜艇数十艘,被誉为“水下屏障的奠基人”。

新型潜艇出

厂100%合格

新型潜艇上有上千条焊缝,上千种管路和阀门,上千种电缆和接口,上万件仪表设备……小到一钉一铆,大到一枚导弹、一枚鱼雷,军代表严格把关,视潜艇建造质量如自己的生命,及时发现和处理了上百起质量隐患,使新一代潜艇的主要质量指标全部达到优级标准,新造潜艇出厂合格率达100%。

2003年9月,军代表杨明国在潜艇试航中忽然听到通海阀处有异常声音。返航后,他立即下舱检查,发现阀盘联结球头螺栓已断裂。通海阀是潜艇下潜和上浮的关键部件,通海阀打开,放进海水,潜艇下潜;潜艇上浮,也要打开通海阀,排出海水。总代表王昌荣得到报告后,让杨明国和工厂一起查明原因。到代表室11年来,杨明国先后4次担任新造潜艇的试航组组长,发现和处理过30多起质量隐患,他亲手交付部队的5艘潜艇全部合格。领受任务后,杨明国与厂方一起,对断裂球头螺栓先做化学成分、机械性能试验,再做材料、锻造和工艺检测,结果全部合格。生产单位为此下了个“属个别偶发现象”的结论。杨明国把这份“诊断结果”放在一边,继续开展故障“病理”分析,随着调查分析的深入,他判断设计上有缺陷,并请来专家“会诊”。专家“诊断”结果与他判断一致。杨明国与设计和生产方共同拿出了新的设计方案。一个月后,性能先进的通海阀装备到新型潜艇上。

两项深潜极限纪录

这年5月16日,碧波南海,风和日丽。我国两型新型常规潜艇在同一天进行深潜极限试验。

潜艇的第一次潜水试验、第一次深潜试验,是军代表的“专利”,也是考场和战场。试验组成员对潜艇的每一个舱室、每一台设备、每一根管路、每一条焊缝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船体组军代表陈平毅、陈志浩,用X光、超声波、磁粉探测3种方法,在狭小的潜艇舱室,对数千条焊缝采取地毯式检查,每天工作都在15个小时以上,身上的工作服从早到晚都被汗水湿透着,4个月没有穿过一件干爽的衣服,由于长时间爬行检查,膝盖水肿出血;轮机组军代表李承再、方志成,对两艘试验艇的数千个阀门和管路逐一做泵压和水密性试验,硬是在汗水、油水、海水中浸泡了90多天,浑身上下皮肤溃烂……

试验开始前,参加试验的每位军代表向指挥组递交了质量“军令状”:保证每一项设备不出故障,确保试验成功!极限深潜试验按计划如期实施。

50米,100米……当指针最终划过极限深潜指标时,舱内一片沸腾,他们亲手创造了两项我国常规潜艇的深潜纪录!

“试验一次成功,滴水不漏,全程无故障!”海军首长的高度评价,让随艇深潜的总代表王昌荣、副总代表姚心国,军代表陈平毅、李承再、宗士林、方志成喜极而泣。

就在执行这次深潜试验任务前,高级工程师、大校军代表陈平毅悄悄给妻子、女儿留下了遗书。这是他第二次执行具有危险性的深潜试验任务,而随新造潜艇做水下试验,他已记不清有多少次。他在遗书中叮嘱在潜艇生产厂工作的女儿陈晨:“万一我回不来,你要为爸爸争光,为我国潜艇事业多作一份贡献”……

用热血托起共和国潜艇的脊梁

在中国潜艇装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中,海军军代表用青春、热血以至生命,托起了共和国潜艇的脊梁。

1993年10月,一个细雨蒙蒙的日子。在潜艇制造厂的码头上,一艘拖轮拉响了撕心裂肺的长鸣。青年军代表王林的骨灰撒洒仪式在这里举行。绵绵秋雨,仿佛苍天也在为这位年仅31岁的军代表的离去而哀惋低泣。

从大学毕业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仅仅6年时间,王林为我国新型潜艇的研制成功,攻克了8项难题。1992年11月,王林带着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的导航设备密封装置,前往东北某海区做试验。在1个多月时间里,他胃部经常疼痛难忍,脸色发白,直冒虚汗。战友们劝他到医院检查,可他坚持要等试验结束再说。就这样,他靠大把大把吃药坚持把试验做完。回到代表室,战友们陪王林到医院检查,无情的诊断结果令战友们无法承受:王林已到胃癌晚期……

弥留之际的王林,向代表室领导提出他生命中的最后一个请求:“让我再到船台上看一看”……战友们用推车推着他围着船台转了一圈又一圈,望着一艘艘昂艏船台的潜艇,王林迟迟不肯离去。这一天,他留下遗言:“请把我的骨灰洒在江边,让我能看到每一艘从这里启航的潜艇。”

铸造和平盾牌的军代表们,不惜以生命的代价尽自己的责职,履行担负的神圣使命。

上校军代表李道忠,为审核新型潜艇价格,连续7天通宵达旦地工作,为国家核减装备经费1000多万元。劳累过度引发的突发性脑溢血,使他悄然倒在办公椅上,为55岁的生命划上了一个悲壮的句号。

军代表杨明国在试验现场一呆就是大半年,回到家中时,年幼的儿子不认识爸爸;军代表周亦军,风里浪里参加潜艇试验近一年,归来时,两鬓陡添缕缕白发,让妻子既惊讶又心疼……

在这个铸造共和国脊梁的地方,军代表就像高速运转的螺旋桨,在不被人们注目的位置上,默默地推进着中国潜艇从这里启航,驶向大洋,驶向未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