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大赛外国留学生拿了冠军时,当“语文之星夏令营”中语文拔尖生的文学素养让人失望时,当我们的青年学生能讲一口流利外语,却写不出像样的汉字时,当暑期英语辅导班热火朝天时,我们的母语――汉语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汉语在校园中被冷落
这位学生的“真情告白”几乎是目前大部分学生的真实写照,在英语越来越热的今天,汉语逐渐成了“被排挤的小媳妇”。有人作过统计,中学生花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不少于30%,大学生花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更是多达30%―80%,而花在汉语知识学习上的时间相对较少甚至微乎其微。
汉语的落寞集中体现在学校语文课的尴尬处境。一项对某市中学生的调研发现,汉语课在学生心目中既不是喜爱的科目,也不是讨厌的科目,而是无所谓的科目。南京市某中学的一位语文老师谈及这种情况非常痛心:“这要比受到学生讨厌还要让我们感到害怕,因为‘无所谓’表明我们的学生对于语文学习完全是不放在心上了。”
功利教育的苦果
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很多人认为“语文没用”。前些年是流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是“学好ABC,就业‘零距离’”,而语文一直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学科。更何况很多人认为语文不如英语、数理化等科目分数提高得快,因此很少有学生愿意把时间花在语文学习上。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下,一切教学都变得非常现实和功利了。”一位语文老师这样解释这种情况。为了应付考试,语文老师大多根据考卷来教学,“考什么教什么”已经成了语文课的主要内容。甚至对于以“创作”为特征的作文考试,也有老师让学生有重点地背诵20篇范文,在考试中“灵活运用”,基本上能保证得高分。为了考试,语文成了“测试记忆力”的工具。
在这种情况下,汉语逐渐失去了“美感”,学生也就逐渐失去了对汉语学习的兴趣。更有学生认为语文就是“背一背应付考试就行了”,到了大学学习汉语的学生就更少了,因为已经没有高考这样的动力去支撑他们。
不注重汉语的学习已经成为尴尬的现实,其结果是中学生的语言文化水平的不断滑坡。据报道,今年上海高考语文卷中,考生的基本功、语言规范性方面出现大量的病句、错别字、网络用语,更有考生在作文中全篇抄袭考卷上的阅读材料。在广东的高考中也存在相似的问题:广东考生在古文翻译题中得0分的有一万多人;在一道采用比喻手法仿写句子的试题中,25%的考生,也就是10万多人得了0分。
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只能从语言出发
“墙内开花墙外香”,目前汉语在国外越来越受到欢迎。今年7月20日,首届世界汉语大会在北京召开。据统计,目前在中国以外有3000多万的学生学习汉语,世界100多个国家的2500余所大学和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开设了汉语课程。
外国人学习汉语大多是因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汉语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文化,学生不学习汉语是离我们的传统文化越来越远了。”南京某高校教授参加了近几年大学生毕业论文答辩,对此深有体会,“由于平时积累少,他们引经据典时常常犯错或者根本不会,很多典故都是张冠李戴,这种情况让我们很痛心。”
和这位教授有同感的学者还有很多,国内曾经有一批有识之士联合起来进行一场“母语保卫战”,但是响应的人很少。一位学者说:“今天我们竟然要用战斗的方式来保卫我们的母语,真是让人觉得悲哀。汉语记录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踪迹,成为延续历史与未来的血脉。要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只能从语言出发。放弃汉语的学习其实意味着放弃自己的传统和历史,放弃自己赖以生存的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