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文学和经历中感悟人生

2005-09-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炳银 我有话说
有一天雅聚,王必胜君见面时,不经意地从纸袋里取出一本书送给我,说是最近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的自己的文集。接到手一看,这本名为《雪泥鸿爪》的书,其实是必胜近些年陆续发表的一些杂文、评论、散文随笔等文体的文章合集,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是一些“杂碎”文章。

必胜将这些“杂碎”文章分编为“文事乱弹”、“浮生

札记”和“书人书话”三个部分。在“文事乱弹”里,必胜“杂说京沪”文学流派、感悟“浮躁的作家,沉寂的文学”、呼吁“给散文卸下包袱”,评议“文集热”现象,抱怨“丛书、套书一窝蜂”,希望文艺作品“精深、精湛、精致”、质问“辞典由谁编”、提请出版部门“多为读者着想”等等。其中着实有许多直接的感受和精致的见识,足见作者对文学的关爱殷切的感情。可是在今天,必胜的这些见识会有多少人倾听,会产生多大的作用?如今,似乎已经没有听别人的意见创作的作家了。现实的文艺创作,作家一切都由着性子来,随着自己的兴趣、感觉走,什么能够产生轰动,什么能够赚钱就照什么来。所以必胜这些见识虽然好,也许会是清风过耳,瞬间飘散。但说了虽白说,不听也还说。我钦佩必胜兄对当今文学创作的痴情精神。收在“书人书话”里的文章,是对一些具体作家作品的辨析感悟,也不失见微知著的内容,它的效果或许必胜和论述的作家本人感觉最清楚,我不作臧否。

我很看重收在“浮生札记”里的文字,这是一些描述生活感受,记述朋友交谊和心灵记忆的体会动情文字,最能够见出作者的心胸、为人和性格。他讲述自己学电脑时的“苦乐”、“学车”过程中的见闻趣事,读来使人感同身受。必胜是从事文艺理论批评的人,可是他在描人叙事时,对文字语言的把握竟也十分娴熟从容。《球迷W》、《牌局》中写活了好几位人物的形象性格和“嘴脸”。尤其是《牌局》中的几个老兄,因为我也有过几次参与,更可以说是妙语成趣,画龙点睛地活画出了既是很好的朋友又是牌桌上的游戏伙伴的人的不同的性格和奇异表现。对故乡和大学生活的回忆使他动情,而对于像父辈、像兄长一般关心培养、支持自己的工作的人如老作家袁鹰、已故领导许中田,以及邓拓夫人、老一代的广播前辈丁一岚的记述,更是真实地表现了他们纯洁可敬的品行和感人的行止。袁鹰先生,我也是非常敬重并有过接触的,读过必胜的《老田》,我的敬重之情更增许多。对袁鹰先生怀有敬重之情的不光是必胜,我在不少的场合都曾经听到别人对他的称赞。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们这些晚辈力争有所效仿,使自己的人生和事业更有价值一些。必胜写这几位名人,并不全是因为同他或师或友或领导的特殊关系,而是因为他们把他当做平等的朋友,交往真诚,虽身居显闻,却为人谦和,真正地替别人着想,也少了时下最为人所反感的官架子,或文人自负的毛病。《病后日记》可以说是必胜在经历了大劫之后的真实质朴的记述,虽然近乎私密,可他将其公开,足可成为对朋友、读者的感谢与忠告。这是一次对生命的审视和感悟的过程,是对于人生的一次认识和选择过程,其间注满了生死般体会和生命意识的升华,包含了太多有关生命、情感、情谊和生活的内容,其经历和回忆都令人感慨和难忘。从这本书中,我们也许会得到不少的启示,当然,最为重要的是,我们都要活得明白一些,可别跟那些视权力、金钱、美女为生命的人走,善待自己的生命。“浮生札记”,是人生的笔记,是必胜用自己的经历书写的经验,颇为我所看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