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刺抗战时期国统区基层官员鱼肉百姓的喜剧《抓壮丁》,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延安话剧舞台,上世纪60年代被八一厂搬上银幕,口碑甚佳。最近,描写其中主要人物在新旧中国交替之际行状的24集长篇讽刺幽默喜剧《王保长后传》,被张刚导演搬上了电视剧的荧屏。
又是一个江南小镇――天府之国的龙隐镇。解放军解放了
多个活灵活现的喜剧性格为作品生色。王保长是个说谎话比说真话还正经,能从瓷公鸡身上薅下毛来,连老奸巨滑的蒋县长也不是他对手的精明人物。在三嫂子面前,他却憨厚如赤子,规矩不造次,是坐怀不乱的君子。李老栓的抠门儿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地步:为了逃捐拿兵饷,他竟带领全家报名当壮丁;赴喜宴前全家饿了两顿,不带一分钱贺礼吃了一整天;女儿闹离婚回娘家住,他要收饭费住宿费;甚至坐了班房都因省了自家的粮食而心花怒放。
作者没有死乞白赖地咯吱人,使劲挤观众的笑,而是充满自信地娓娓道来,对观众似乎抱着决不勉强悉由尊便的态度,反而使喜剧达到了很高的层次。三嫂子们演活报剧模仿卢队长在旧社会的作为,卢队长违心地跑上台跪着认罪。王保长在台下拍掌笑评:“演得好!演得好!演得最好的是卢队长!”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几至侯宝林、马三立冷幽默的境界。
四川方言成了重要的喜剧来源。王保长跟人打赌,说如果李老栓给他送礼,我就在手板心上给你煎条鱼吃!宋局长形容王保长的滑头,说他从烟管儿里钻过去,浑身都不沾一点油星。这些是多么生动的比喻!四川口音也与内容天然融为一体。试想,如果这些台词全用普通话念出,那它们的幽默即使没全军覆没恐怕也所剩不多了。甚至没有实际内容的语气词,用四川人的语气说出,也自有它的味道。比如那拖长上扬的一声“哦――”,就颇具喜剧感。
演王保长的沈伐是著名四川谐剧演员。曾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演出独角戏《零点七》,几乎把观众的肚子笑破。他演活了这一个既左右逢源又处境尴尬,想洗心革面却步履维艰的人物。幽默处使人解颐,伤心处令人涕零。王树基演的李老栓、徐玉琨演的潘驼背惟妙惟肖。李老栓喝别人剩的茶根儿,潘驼背抢李老栓的酒杯,似不经意的小动作勾勒着性格,堪称神来之笔。而陶慧敏扮演的三嫂子等正剧人物的表演也与喜剧表演搭配得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