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上真正体现建设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节约型社会的原则,广泛推行节约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使勤俭节约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从牢记“两个务必”到“使勤俭节约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无不体现着我们党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拜金
好的方针政策重在贯彻落实,好的社会风气贵在提倡弘扬。要使勤俭节约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就要根除铺张浪费之风,提倡节俭,强化节约意识。
树立节约新风须正社会风气
众所周知,人均资源相对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据统计,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耕地不到1/2,森林不到1/7,大多数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加之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浪费严重,使经济增长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长此以往,中国的发展、中华民族的生存和繁衍将难以持续。更令人担忧的是,对浪费熟视无睹的情况在社会上还十分普遍。改变这一现象迫在眉睫。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说,让勤俭节约之风代代相传,是代际伦理问题,是治国战略问题,更是关系党风和政风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孝正指出,奢侈品消费链条的级级传递,给青少年,给社会风气都造成了严重影响。不少青少年互相攀比,追求穿名牌、用名牌,这种价值观的形成植根于不良社会风气。周孝正说:“从社会学角度讲,美是超越功利的,简洁生活即是美。当前应对‘好面子’、‘讲排场’等不良文化进行反思,摒弃‘以浪费为荣’的陈腐文化理念。”
遏止浪费之风需立监督机制
那么,靠什么样的制度来约束奢侈浪费的消费行为,破除奢侈品消费链条?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潘家华研究员说,应采取有效手段使集团消费者的行为与其切身利益挂钩。应加强舆论监督,通过各类媒体曝光严重的浪费现象。此外,必须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8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出席“全民节约,共同行动”大型主题宣传活动中说,各级政府一定要加大工作力度,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决策落到实处,要建立健全促进节约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如果说加强法律和制度建设是“硬约束”,那么加强自身道德建设则是“自我控制”,是“软约束”。对于勤俭节约,中国人自古有着深刻的认识。诸葛亮曾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明代朱柏庐在《治家格言》写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勤俭节约更是治国方略,早在《墨子・体过》中就说,“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唐朝诗人李商隐更指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夏学銮说,弘扬节约之风,不能忘记传统美德,当前更要健全和扩大“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中华传统道德相承接的思想体系”。一方面加大媒体宣传,让节约观念真正入脑入心。另一方面要更关注节约教育,让青少年从小树立节约观念。
弘扬节约风尚谨防陷入误区
当前,一场全民节约行动正在全国广泛开展。潘家华指出,在开展节约活动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四种关系,防止走入误区。
其一,要提倡“从小做起”,更要重视“抓大促小”。很长一段时间,浪费和粗放型经济的增长方式已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新矛盾。现在我们大力提倡节约一滴水,一度电,合乎国情,顺应民心。而另一方面,一栋楼房建好没多久,却由于规划失当,在30秒内被炸掉。因此节约要抓“芝麻”,更要抓“西瓜”。其二,要处理好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相对于个体消费者,生产者和集团消费者掌握着更多资源,更应重视节约。生产者不应将由于浪费或管理失当造成的生产成本转嫁给消费者,让消费者承担更多损失,而应把重点放在节约资源和人力,控制生产企业生产成本上。其三,要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政府是规则的制定者。构建节约型社会的主体是企业。应通过市场节约机制使生产者和消费者能通过市场信号来调节自身行为,减少奢侈性浪费。其四,要处理好质量与数量的关系。应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提倡节约,偷工减料不是节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