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刘开奉,31岁时特招入伍。从军5年,先后任排长、指导员、股长、教导员等职,两次被广州军区评为“优秀基层干部”,今年6月被总部评为“全军优秀地方大学生干部”。
未来属于知识军人
硕士研究生毕业那年,刘开奉可以到南京大学读博、可以进
记住自己是一名硕士,更记住是一名军人――31岁的刘开奉穿上迷彩服,从立正、稍息开始,学习做一个合格的兵。5公里武装越野是一项极限训练。他身材小、年龄大,前几次都是倒数第一名。刘开奉没有退却。他认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跑多远和跑多久的问题,而是在磨练一种战胜困难的意志。平时,这是带兵的“第一资格”;战场上,这是殊死拼搏的最后一口气。为了这口气,刘开奉每天一次5公里训练,天天是汗水、泪水和血水交织在一起。夜里全身痛得受不了,刘开奉就拼命抹“活络油”,一年下来用了10多瓶。终于,他军事素质全面提高,一举夺得全师分队干部5公里越野第一名,共同科目第二名。练炮兵射击指挥时,40几种情况的指挥口令刘开奉背得滚瓜烂熟,基层指挥军官的基础科目他一年就全部拿下,且全是优秀,成为全师响当当的“武状元”。
走出困惑准确定位
2000年刚到部队时,大半年没见一个领导跟他谈话。刘开奉心情坏到极点,认为自己怀才不遇,心想这不是他呆的地方。困惑之余,他认真反思,查找自己在适应能力、协调能力上的种种不足,发现很多“委屈”其实是无形中把自己当成军队的“客人”。如果站在“主人”的角度主动考虑部队工作,情况会大不一样。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是真本领!从此,刘开奉注意把现代管理科学运用到“带兵”中,取得实效。他出任指导员的新兵连,射击、投弹、队列等15个科目在集团军新兵连考核中全拿第一,就连唱歌、内务卫生也是第一名。大家公认:刘开奉带的兵,除军事过硬外,还多了一点文化味。
2002年5月,刘开奉到“全面建设模范连”当指导员。当时,这个老先进刚刚因炮车训练发生亡人事故而“走麦城”。为带领连队走出低谷,刘开奉提出治理连队的“美学理论”。官兵们被发动起来找不足,纷纷加入创造美的行列。美学思想的裂变,给连队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年底,在军区组织的全面建设考评中,这个连获总分第一名,重新成为全师一道最美的风景。
有想法还得有办法
那年,刘开奉接到任宣传股长的命令,上任前夜就描绘好宣传工作的所有蓝图。但上任后第一次由他负责团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就被上级批评,说学习中没有结合部队实际工作的思考,想法多了一点,办法少了一点。
有想法还得有办法,刘开奉明白了这个道理。于是,他先严格规范每项工作,再按照分工实行责任制,理顺日常工作。接着,刘开奉结合实际,对“文化兴团”作了一次深入的调查,拿出具体方案,受到团领导表扬。针对官兵的要求,团里与地方展开军民共建,兴建联网的军地电子图书阅览室和流动图书馆,改变长期图书不足的历史;组建以各分队文艺骨干为主体的军营特色文艺演出队;配合部队营区改造,兴建英雄公园、励志苑等文化活动场所。从此团里的学习、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全团在职学习率在全师是最高的,每次文艺节目汇演该团都是第一名。为此,军区转发了刘开奉所在团的经验。今年5月,师政治部通知刘开奉为全师机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讲一次党课。他运用自己的生动实践讲党课,集团军工作组、师领导和机关干部们听得入了神,都夸刘开奉由高学历变成了高能力。
要做“信息人”
走进军营,刘开奉最不习惯的是信息阻塞。不能随便使用手机,不能上互联网。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信息已成为最重要的社会资源。现代军人应该是信息社会的一个节点,而不能是“盲点”。为此,他在遵守部队规定的前提下,尽情舒张自己的信息触角获取信息。部队不能上互联网,他就建立“信息卡”,平时学习、工作需要些什么信息,就随手记在卡上,双休日请假到地方图书馆集中来一顿“信息大餐”。刘开奉努力学习计算机的安装、使用、调试、维护等各种知识,因为,军队基层的信息化建设任重道远,他要做好充分准备。
当宣传股长时,刘开奉感到官兵的“上网热”必须加以引导,就召集10多名研究生,以军网为平台开设“硕士论坛”,以网上论坛、聊天室等形式,在官兵中开展新军事变革的讨论,介绍军事新知识,帮助大家开阔视野,点击人数很快就突破上万人次。
任营教导员后,刘开奉通过自己的言行带动全营官兵的“信息化改造”。营部、连队只有一台电脑,很少使用。刘开奉就和机关的几名技术干部一起,架线、试调、组网,建立一个局域网,把官兵引到网上来。许多官兵到网上体验到现代化信息化社会的便利,学会“网上阅读”、“网上冲浪”和“网上娱乐”等“数字化生存”方式,为不久的将来学会“网上练兵”、“网上对抗”和“网上演习”等“数字化战争”做了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