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长风破浪正当时

2005-09-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田永胜 我有话说
8月24日,难得的晴天,在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麻旺镇长兴村的青蒿地里,一组一组的村民们正在铺开的遮阳布上打青蒿。这里是华立控股在酉阳县的青蒿种植基地。52岁的郭银弟告诉记者:“种青蒿对中老年妇女有利,在没有外出打工的条件下,把地租出去种青蒿,一亩地的租金加上劳动,可以收入800多元。”对国家级贫困
县酉阳县的农民们来说,这是非常高的收入了。村民田贵荣告诉记者,今年,她家种了8亩青蒿。现在,酉阳县已经有110个村的23128户农民种植了6.68万亩青蒿。

夯实青蒿基地

2000年,华立介入青蒿素产业,在重庆酉阳建立了青蒿种子培育和种植的基地。为青蒿素产业的大规模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华立在酉阳的青蒿种植基地是目前全球范围内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通过GAP认证的种植基地。

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感慨地说:“5年来,如果没有酉阳县对青蒿素的痴迷,如果没有华立控股员工们的无私奉献,可能就没有青蒿素的今天。”

沿着曲折陡峭的山路,记者一行到达吉首市十八湾村,看到山坡上一人多高的青蒿在随风飘摆,嗅到弥漫于空气中的一阵阵药香。华立控股的员工们在青蒿即将收割的季节里,就搭个窝棚睡在田间地头看护着青蒿。从酉阳县到重庆,记者一行乘车就花了9个多小时,而早先的路况更加险恶。这条道路洒下了华立人的汗水、泪水和血水,几次翻车,差点跌入悬崖,好几个员工为此断了肋骨。华立人就是以这种精神,使得青蒿在吉首市的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酉阳县的种植面积达到6万多亩。也使得华立占有国内90%、国际80%以上的青蒿素资源。

为了保护农民的利益,华立控股摸索出“农庄式”的生产模式,即华立承租农民的土地,然后,提供种子、肥料、机械雇农民种植、锄草、收割,付给农民工钱。农民在毫无风险的情况下,就可以达到亩均收入800元。酉阳县计划明年种植10万亩。种植青蒿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据有关方面提供的信息,酉阳全县仅种植青蒿一项,就增加收入2500万元,3万多进入农庄的农民增收1600多万元。

自主开发研发当先

原料的充足供应为华立控股大规模提取青蒿素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位于酉阳县的华立武陵山制药有限公司原来年产青蒿素6吨,目前,坐落于半山腰的新建的生产车间显得非常醒目,今年投产后可新增生产能力15吨,达到年产青蒿素21吨。

华立控股在收购了湖南吉首制药厂后将其改制成为华立(吉首)青蒿素有限公司,青蒿素的生产能力提高到每年6吨。在吉首市新建的15吨青蒿素生产线已经进入收尾阶段,预计在9月份试产。这样,华立控股旗下的两家制药厂所生产的青蒿素占我国青蒿素产量的80%以上,这对公司进军国际抗疟药市场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不满足于仅做原料供应商。”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如是说,“青蒿素是中国人发明的,我们希望青蒿素类抗疟成药能够进入主流的公立采购渠道,这不是经济利益问题,中国的青蒿素应该获得与国外医药企业同等竞争的权利。”华立医药董事长汪诚高兴地告诉记者:“现在,华立已有三个系列10多个剂型的青蒿素类抗疟药产品在非洲和东南亚的私立市场销售,其中的科泰新和阿替米定两个品牌在疟区国家享有很高的品牌知名度。华立的复方抗疟药‘阿特健’正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要求有计划地进行国际临床应用,争取能够尽早进入世界卫生组织公共采购渠道。”

走出国门开辟国际市场

华立清晰地意识到,如果不打破市场垄断,最终只能给国外的大公司提供原料,不可能把青蒿素产业做大做强。于是,从2001年开始,华立集中很大资源解决这个问题。为了帮助非洲人民消灭疟疾,华立的很多员工到过非洲,有的在那里呆了很长的时间。营销人员和市场推广人员在艰苦的条件下,承受着水土不服、思乡念家、疾病威胁甚至生命危险的各种压力。

“以前是通过代理商开拓国外市场,从去年开始,我们在非洲、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建立了直接的销售渠道。不仅使得原有渠道的销量迅速上升,还新开拓了肯尼亚、乌干达、坦桑尼亚等直销市场。”汪诚告诉记者。

从进入青蒿素产业开始,华立就立志要将中国人最值得骄傲的青蒿素产品做成世界一流的品牌。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计划在中国采购4亿美元以上的青蒿素药物制剂,而全球现有制剂仅能满足上述数量的三分之一。预计到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将采购1.3亿人份的青蒿素制剂疗程。这就为华立把青蒿素产业做大做强提供了极好的机遇。汪力成自豪地说:“全世界公认青蒿素是中国人发明的。如果我们能够在青蒿素上一炮打响,将改变中国植物药和中药在世界医药领域的地位,为中药国际化趟出一条新路!”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