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秦山山谷中的民族核电

2005-09-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董山峰 我有话说
在浙江杭嘉平原上,既不奇伟也不雄浑的秦山山脉据说是因秦始皇曾巡游至此而得名,之后在两千年的历史沧桑中始终默默无闻。然而历史在20世纪80年代看中了秦山――这里濒临大海,大量海水可以迅速消解机组发电时产生的高温;这里有坚实的山体,可以抵御相当级别的地震和海啸――秦山被专家选为建设核电站的理想之地,秦山开始为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效力,秦山因“天降大任”而声名远扬。

2004年5月10日,首都北京,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在人民大会堂庄严宣告:中国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管理、自主运营的第一座商用核电站――秦山核电二期工程(秦山二核)1、2号机组全面建成。谈到这项工程,中核集团公司总经理康日新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激动地说:“秦山二核特别值得我们中国人骄傲!它的成功,为我国下一步自主发展核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时任秦山二核总经理,如今的核电秦山联营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永江则感慨地说:“秦山二核使我们积累了科研设计、建筑安装、工程监理、设备制造、调试运行等一整套国产化核电建设经验。”

早在我国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后,核能的和平利用就提上了议事日程。在秦山二期建设之初,为使我国核电设计水平尽快有一个大的跨越,主管部门曾打算与国外合作设计。但后来出现的事实提醒人们,高科技是用钱买不来的,中国核电事业要想健康发展,就一定要走自己的路。

凭借几十年军用核动力研制经验和秦山一期的成功实践,中核集团毅然决定在秦山二期60万千瓦项目中走“以我为主,中外合作”的道路。自主创新虽然不排斥引进技术,但中核集团坚守“自主选定设计目标,确定技术方案,选定技术参数,确定关键设备的功能指标”这一原则――秦山二期的技术决策权始终牢牢掌握在中国人手中。

最终,由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等六家单位共同出资兴建的秦山二核,成为我国“九五”期间开工的四座核电站中唯一的国产化项目。工程设计装机容量为两台6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机组,总投资148亿元,电站设计寿命为40年。许多参数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设备国产化率达到了55%。

秦山二期还有一个特点受到世界关注:科研人员为其设计了三道安全屏障,即使发生罕见意外,在第一道、第二道屏障全部失效的情况下,最后一道也能把所有的放射性物质都包容在内,并可耐4.5个左右的大气压。

2003年3月,世界核运营者协会(WANO)一行18位国内外专家来到秦山。通常,一个核电厂要在2至3个燃料循环周期后,才会邀请WANO专家进行评估。秦山二期1号机组运行不满一年就大胆请来WANO专家进行10个领域的评估。20天的评估之后,WANO专家不仅明确指出秦山二期有4个强项,而且决定将其中一个强项的相关资料在WANO网站上公布,作为先进经验向国际核电站同行推广。

在2003年度国防科学技术奖中,与秦山二核相关的成果共有4项荣获一等奖,12项荣获二等奖,22项荣获三等奖。2004年,《秦山60万千瓦核电站设计与建造》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专家说,秦山二核改变了我国电力的原有格局,使核电开始与火电、水电并列为电力的三大组成部分。

记者近日到现场亲身感受秦山二核。在办公区和生活区,记者见到的是一座融工业园、家园、花园、乐园于一体的现代化核电社区。秦山山脉郁郁葱葱、鸟飞蝶舞的美景似乎在告诉我们,这里通向核电的春天。

是的,核电的春天到来了。2004年5月,秦山二核1、2号机组全面建成之际,国家审时度势,面对电力紧张局势,着眼未来能源安全,已启动秦山二核3、4号机组扩建工程。秦山核能正在酝酿以更大的气势,化作源源不断的强大电流,输向浙江,输向华东和全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