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华民族惨无人道的掠夺与残害,我们付出的,不仅是生命和财富,且还有无法估量的精神财富――民族文化。《红菊》就是抓住了民族精神的内核――民族文化这条主线,向我们展开了一场掠夺与反掠夺、占有与反占的惊心动魄的斗争。这场斗争又浓缩在两个家庭、两代人的命运变化中,紧紧围绕着剧中人物的爱情的毁灭、事业的毁灭和生命的毁灭这三个层面展开的。
爱情的毁灭。该剧以主人公红菊的爱情故事贯穿全剧,让我们眼睁睁地看着,淳朴、圣洁、挚热的爱情是如何被拆散、被毁灭的。红菊从小失去母亲,在戏班班主金彩焕的关爱下长大成人,投身学戏。她虽与金彩焕的儿子姚大兴一起学艺,但却爱上了跟随父亲学考古的学子秦思远。红菊为了保住汉墓的秘密,为了取得戏班班主的支持,违心地要与姚大兴结婚。但金彩焕看出了红菊的心事,毅然作出明智的决断,尊重红菊的选择,为红菊和秦思远操办婚事。但就在即将举行的婚礼上,秦思远因为知道汉墓的位置,被日寇抓走投入大牢,红菊盼望已久的新婚大喜顿时化为泡影。
事业的毁灭。红菊的父亲朱敬之一生痴爱考古事业在鬼子的屠刀下终结了,他不仅不能继续挖掘、研究下去,而且已有的、历尽千辛万苦获得的研究成果,也依然面临被鬼子掠夺的危险。在朱敬之的眼里,它比剥夺一个人的生命更残忍。所以他最后选择了与古汉墓共存亡,其实这也是与他所钟爱的考古事业共存亡。朱敬之的考古事业虽然被鬼子中断了、毁灭了,但他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下来的古汉墓,则是一座精神的宝库,一座光耀千秋的丰碑。
生命的毁灭。剧中人物红菊、秦思远、金彩焕、姚大兴在日寇的屠刀下,在完成了自己的生命历程后,都倒在了民族文化这个不朽的殿堂的基座上,他们的忠魂宛若磐石,坚不可摧。他们的热血为汉画石刻染上了生命的本色。朱敬之的死留给我们的,是对考古精神的诠释和对民族精神的解读;秦思远的死留给我们的,是一个莘莘学子的治学之道和为人风范;姚大兴的死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复仇的烈焰和投向鬼子的匕首,而是如何打造“中国心”、“民族魂”;金彩焕的死留给我们的,是伟大的母爱的真实写照;红菊的死留给我们的,是个人的爱、家庭的爱怎样成长为民族的爱、人类的爱。这些人生命的毁灭,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心灵的震撼与理性的深度思考,更重要的是永不磨灭的历史记忆和推进时代文明与进步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