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神木电厂―锦界煤矿煤电一体化项目(简称锦界煤电一体化项目)的施工现场,王建斌――项目建设方陕西国华锦界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指着眼前雄伟的电厂主厂房和初具雏形的煤炭传输线路,兴奋地说:“这是目前国内最大、真正意义上的煤电一体化项目,是神华集团、国华电力公司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
锦界煤电一体化项目电厂规划容量6×60万千瓦,配套煤矿规划建设总规模为年产原煤1000万吨。本期工程建设规模为电厂120万千瓦,煤矿年产原煤300万吨,同规模二期工程也已列入2006年国家发改委备选核准项目。目前,一期工程电厂主体基础施工全部完成,土建工程全部竣工,全面转入设备安装阶段,计划明年年底投产发电。一、二期工程建成后,可就地将近600万吨煤炭转化成130亿度优质电量,通过432公里的500千伏线路输送至河北省南网,成为“西电东送”的重要启动电源点。
探索新型能源工业模式
一座规划总容量6×60万千瓦的大电厂,一座设计规划年产1000万吨的大煤矿,把它们连在一起的是一条凌空驾起的500米长的传输带――煤炭和电力这两个能源产业,即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在这里,记者看到了国家煤、电产业协调发展,以及“变资源优势为能源优势、探索新型能源工业模式”的喜人前景。
在工程建设中,所有管网和基础设备均围绕“一体化”全面对接,避免了传统煤、电联营中不同项目法人体制下效率低下和重复建设现象。王建斌介绍说,如果不是一体化建设,电厂煤矿各需投入碎煤设备一套,那样就会浪费投资1800万元,何况还有煤炭的运输成本。而现在,锦界煤矿煤场距电厂不足500米,原煤出井后,通过带式输送机从煤矿直接运至电厂主厂房原煤仓燃烧发电。
“明年一号机组投产发电后,我们在办公室里就可通过统一的信息化平台,从工人开车进矿井,到采煤、皮带输出直至生产发电,实现同步掌控”,这是国华锦界能源公司的技术人员所描述的未来生产经营“一体化管控”的画面。
“煤电一体化”这种新模式,使附加值较低的煤就地转化成附加值较高的电能,实现了煤炭资源的二次转化。目前在陕北当地,吨煤的产值大约在150元左右,而由煤变电,产值增加到近700元,工业附加值提高近5倍,这还不包括产业链的延长对于当地第三产业的拉动作用。
科技提升项目价值
从1977年参与榆林电厂1500千瓦、3000千瓦发电机组建设,到现在负责建设锦界煤电一体化项目两台60万千瓦发电机组,28年来,王建斌几乎参与了陕北地区所有当时规模容量最大的电厂项目。除了装机容量规模、建设速度和项目效能方面的巨大变化,王建斌感受最深的还是能源工业科技的进步。
锦界煤电一体化项目从规划设计阶段,就把科技作为实现行业领先的强力支撑。针对陕北地区“富煤缺水”的环境特点,项目全面应用国际先进的直接空冷技术,在提高效率的同时节水约70%,项目副总经理谢林说 “4台60万千瓦的直接空冷机组较湿冷机组,每年少用水2000万立方米,相当于每年‘省出’一座中型水库。”
项目建设过程中大量采用新工艺、新材料和高效技术。比如,电厂采用烟气脱硫技术,使二氧化硫排放量降低95%以上,为项目创造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在锅炉点火技术上,改变传统通过油枪使用燃油的点火方式,采用等离子点火技术,提高了机组运行效率,也大量减少了燃油的使用。有关专家说,在锦界煤电一体化项目创造经济效益与实现可持续发展之间,是科学技术为我们找到了和谐开发的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