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教育,应当使其符合教育规律。而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站在教育者的立场,考虑我们要给学生什么,对于学生需要什么则考虑很少,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
东北师范大学经过探索与实践,针对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的现实情况,形
一、学生成长需求与学生工作需求:确立工作的基点。东北师大坚持培养学生而不是管学生,从这一基点出发,学校实行了学生干部轮换制,确保所有的学生都做过学生干部,从社交能力、谈吐、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培养,为他们提供锻炼机会。学生干部轮换制满足了学生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培养民主精神、法制观念和团队精神,形成群体奋发向上氛围的主客观需求。这一制度的实行受到了广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一致欢迎和肯定。
一切从学生成长成材需求出发的工作指导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学生活动的运行机制和组织方式。过去,学校实行统一规划、“自上而下”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这对组织实施是方便的,但教育效果不理想。经过深入调研和积极探索,东北师范大学实行了思想政治教育项目化管理,根据学生的专业特性和兴趣,由学生自主申报,学校设立思想政治教育项目,把过去的灌输教育转变为实践性的学生自我教育。活动由“自上而下”强行推进,变为“自下而上”共同推进;活动内容由领导研究决定,变为学生自主决定;活动机制由学校开展活动要求学生参加,变为学生自主开展活动自愿参加,实现了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学生由被动地接受变成了愉快地探寻,极大地唤起了学生情感共鸣。学校还积极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和平台,组建了“两团三会”,以“校园使者团”、“心灵使者团”、“班长联谊会”、“学生党支部联谊会”、“假期留校学生联谊会”为活动载体,学生结合自身的爱好与专业特色,自选自立与众不同、别具特色的活动项目,如“模拟招聘会”、“特长展示会”、“原创歌曲大赛”等,这些具有思想文化内涵的项目贴近学生实际、满足学生需求、符合时代特点。学生在设计活动项目的过程中,实实在在地感觉到自我存在的价值、自我理智的力量,为学生营造了自我教育的“场”。
二、表面物质需求与深层自尊需求:托起尊严的天平。学生有各种各样的需求,而这些需求又总是交织混杂在一起,往往表面的需求会掩盖深层次的需求。工作中如果不能很好地分辨这些需求,不能处理好学生表面物质需求和深层自尊需求的关系,采取简单的处理方式,就可能造成对学生尊严的伤害。所以真正的关爱就应是润物无声的关怀,不留痕迹的真爱。比如,对困难生的资助是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途径,更是让其感受党和国家、社会温暖的有效方式,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平台。但是,对困难生来说,平等、自尊的需求比眼前的物质需求更重要,所以简单的资助方式可能使其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为此,学校开展了“我们也做困难生”体验教育活动,学生资助与贷款中心教师与困难生结成对子,每学期用一个月的时间与困难生同吃、同住、同行,亲自体验困难生生活。通过这一活动,既培养了爱心,增强了责任感,又形成了立体、互动、双向的困难生信息收集体系,取得了困难生生存状态的第一手资料。正是在这一科学依据的基础上,学校建立了“特困生健康督导制”,建立特困生营养状况档案,定期抽查学生每月的伙食消费状况,对全校700余名特困生的营养状况进行实时掌握,每月都要向100余名特困生发出《健康询问书》。发给谭浩同学的《健康询问书》这样写道:“学校了解到你2005年4月在食堂伙食消费为123元,这个消费水平能否满足你的身体需要?希望你能够将你遇到的困难向我们反馈……”当得知学生把学校补助的钱用来贴补家用时,学校制定了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资助方案,对于每月伙食消费低于150元的学生,发放“营养餐券”,“强制”学生每周补充营养,确保学校所有困难生都能够在良好的身体状况下学习生活。学校还调整了困难生资助方式,确立了资助三原则,加大勤工助学力度,调整工资结构和额度,让困难生感到是靠自己的劳动所得,而不是不劳而获的施舍;拒阻资助者与被资助者直接接触,设立阳光基金,使外来的集体和个人资助钱款进入基金,尽量让困难生少负直接的感情债务,维护受助学生尊严;统一标准,额度封顶,避免资助款向少数人过于集中,确保每位困难生都能得到适当资助。
学校逐步将传统“输血型”补助转变为“造血型”资助,使学生不仅在生活上自立,同时在精神上自强;不但在经济上解困,同时在思想上富有。现在不但“等、靠、要”资助的学生没有了,而且还涌现出了一批奋发向上,自立自强的典型。一大批贫困学生自愿加入了学校的红烛志愿者协会,充分发挥自身的智力优势,积极参与支教助学、帮贫济困的志愿服务活动,被誉为“阳光女孩”的红烛志愿者邓奇,是外国语学院1999级学生,由于父亲残疾、母亲下岗,家境贫寒,她无力支付学费。学校向她伸出了无私的援助之手,帮她圆了大学梦。邓奇把学校对她的爱毫无保留地回报给社会,在大学二年级时,她与长春市23中学的特困生张艳和孙玲结成了帮扶对子,用自己节省下来的家教收入支持这两名学生读完了初中。用邓奇的话说:“每个人都有两只手,一只手是用来帮自己自立自强的,另一只手要用来帮助别人。学校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奉献了无私的爱,我也要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把自己的爱奉献给社会。”因父亲早亡、母亲下岗而险些退学的魏来同学,得到了红烛志愿者的真心帮助,在为小魏来筹集学费的捐款现场,特困生刘日仙毅然地捐出了靠勤工助学赚来的100元钱……这正是学校以资助唤醒自助,以真心唤醒爱心的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现时需求与未来需求:建构现实的桥梁。学生有一生持续发展的需求,也有现时短期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偏向任何一方。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导向性,立足长远,注重学生思想、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这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如果只把眼光放在未来,学生就会感到主观无力,甚至遥不可及,思想政治教育就容易做空、做虚。学生希望思想政治教育让人“感兴趣、看得见、摸得着”。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贴近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借助鲜活的事实和可操作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教育学生。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东北师范大学对单线的心理咨询工作进行拓展和延伸,构建起“发展为本、预防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型,开展广谱教育、分群类教和全员教育,建立了网状多向的学生心理问题动态监控系统,建立主动出击和快速反应相结合的工作机制。这一探索和实践契合了学生的发展需求,受到了全校师生的广泛认可。为了及时收集信息,学校组建了“心灵使者”团。从各学院各年级遴选出100名各级学生干部担任“心灵使者”,学校每年投入10万元为这100名同学设立勤工助学岗位,由他们收集信息,发现问题,普及知识,消除困惑,组织活动,营造氛围。仅2005年4月,就通过“心灵使者”发现了56名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地帮学生解决了心理问题。由心灵使者团主办的心理健康教育报《心孕》反映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和风格特别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能够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教育效果明显,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几年来,东北师范大学探索出以“身边人”报告活动为载体的理想信念教育模式。学校每年从全校学生中遴选出两类学生组成“身边人”报告团,一类是树理想、战苦难、肯努力、敢拼搏、成大器的典型,一类是违反了校纪校规(比如考试作弊等)之后认识到自身错误,并通过艰苦努力,重新树立自信,取得骄人成绩的典型。报告团以巡回报告的方式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个战胜自我,重塑自信,创造奇迹的鲜活事例。到目前为止,“身边人”报告团已历时四届,先后有30余名学生成为报告团成员,共举行巡回报告100余场,通过现场和观看录像听取报告的师生已达两万余人。报告会的录像已经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经典案例。
四、个人需求与群体秩序需求:保持必要的张力。学生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总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具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个人需求与群体秩序需求并不完全一致,有时甚至是矛盾的。面对这两种需求,学校倡导学生个人需求的满足必须符合群体秩序需求,这在开展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过程中体现得尤为具体。为维护学校的正常教学、生活秩序和培养学生遵守规则规程的意识,学校研究制定了一整套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方案,包括加强宿舍值班、正面案例教育、设立“文明离校奖”等系列措施,通过严细扎实的工作,实现了毕业生离校的零事件发生率,营造出文明、温馨的校园氛围,给毕业生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也给全校学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纪律教育。很多毕业生在重返母校时还经常流露出对学校文明离校教育的认可。同样,在学生就业诚信认证环节,学校也充分实现了学生个人需求与群体秩序需求的高度统一。在2003年毕业洽谈会上,学校在全国高校首家推出了洽谈会“诚信认证”服务,这是学校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有力举措。学校通过认证系统为用人单位提供学生在校学习成绩、外语、计算机等级证书、评奖、评优等情况的认证,。“诚信认证”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实实在在的诚信教育,对学生诚信意识的提高和诚信品质的养成创造了良好的教育情境,使每个毕业生走出校门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