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救亡与发展: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05-09-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涂文学 邓正兵 我有话说
抗战时期是中国文化尤其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抗战文化是中国抗战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深入研究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化,不仅可以极大地丰富关于抗战史的研究,而且对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有裨益。这是参加“救亡与发展: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专家学者的一致看法。这
次研讨会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华中师范大学、政协武汉市委员会、江汉大学联合举办的,不久前在江汉大学召开。会议期间,学者们围绕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化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第一,这次会议是国内学术界第一次以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化为主题的大型学术研讨会。长期以来,关于抗战时期中国文化的研究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虽然有不少学者已就相关问题展开研究,但处于分散和零散状态。这次会议可以说是对抗战时期中国文化研究队伍的一次集中检阅。与会代表有120多人,收到论文90多篇。从与会人员的年龄构成看,这是一个理想的老中青学者三结合的学术队伍,年轻学者居多,这预示着抗战文化和抗日战争研究方兴未艾、后继有人的发展前景。

第二,这次会议集中体现了学术界对抗战时期中国文化研究的重心和趋势。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化和抗战文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以往学术界对抗战时期中国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抗战文化方面,这次会议则大大拓展了关于抗战时期中国文化的研究领域。会议收到的论文和探讨的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抗战时期中国思想、学术及文学艺术发展研究。涉及的问题包括抗战初期的学术中国化思潮、抗日战争中的现代新儒家、《独立评论》对于抵抗日本侵略的理性主张、抗战时期冯友兰的哲学转型、抗战时期中国道德救国思想、抗战文化损失研究的回顾与思考、抗战时期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中国抗战文学与世界反法西斯文学的交流、抗战时期京剧的发展、爱国诗人王冷斋的抗战旧体诗等。(2)抗战时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研究。涉及的问题有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的文化政策、党在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抗战时期大后方科技社团的活动及其影响、抗战时期西北的教育事业、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文化教育事业、车向忱与东北难童的教育救助等。(3)中国人民文化抗战及抗战文化研究。涉及的问题包括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文化主张及其实践、东北抗战文化的特点与地位、湖南抗战文化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武汉抗战文化及其历史作用、抗战时期《东南日报》的南迁及其出版活动、全面抗战时期的山东报业、抗战文艺对武汉文化界的影响、第五战区抗战文化、罗家伦与中央大学的战前精神动员、《新华日报》在武汉、《大公报》在武汉等。(4)抗战时期区域文化研究。包括抗战时期的贵州民族民俗调查、抗战时期湖北文化中心的变动、武汉抗战时期的娱乐文化、武汉抗战时期市民文化的特征及其影响等。这些问题在研究对象、方法及论点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拓展。

第三,这次会议对抗日战争研究的相关问题作出了新的探索。与会者除了紧扣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化这一主题展开热烈讨论外,还就抗战史研究的其他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为抗战史研究开辟了新的切入点,也使会议呈现色彩纷呈的景象。如在抗战经济史方面,关于抗日根据地的工农业生产展览会、商人团体与抗战时期国统区的经济统制、抗战初期的汉口市商会、战时日本对中国钨矿的掠夺与国民政府的对策、抗战时期湖北后方国统区民众负担考察、抗战时期火柴专卖等问题均属首次论及。在中国共产党与抗战方面,关于毛泽东与武汉抗战、陈云与延安时期的审干工作、毛泽东思想提出和宣传演变过程中的苏共因素、陕甘宁边区的乡村社会改造、陕甘宁边区的禁毒工作及其历史经验等问题,与会者也提出了新的见解。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