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应重视外文学术期刊的参考作用

2005-09-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陈恒 我有话说
我国每年有数量巨大的硕士、博士论文和学术著作出现,其参考文献中列举了大量学术著作,但其中却很少有相关领域的外文学术杂志被列入,就学术研究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因为,不参考该领域的权威杂志,就不能反映这个领域的最新前沿动态,也就不能全面地反应这一领域的创新与倾向。

比如,就史学而言,杂

志是史学深入研究的必要条件。第一批史学专业杂志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以德国的《历史杂志》(1859)、法国的《历史杂志》(1876)、英国的《英国历史评论》(1886)、意大利的《历史杂志》(1888)和美国的《美国历史评论》(1895)为代表。随着近代文明在全球的扩延,创办史学杂志之风也蔓延到世界各地。稍后,随着史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又产生了分科更细的杂志,如经济史、社会史、妇女史等专业杂志及地区史、国别史等区域和断代专业杂志。同史学发展趋势相适应,欧美还出现了以史学为基础的跨学科专业杂志,如美国的《历史女神:文学、历史及历史哲学期刊》(1970)、《交叉学科历史杂志》(1970)等。据欧洲学者大致推算,20世纪70年代全世界大概有1200种史学杂志。在这些杂志中,较早创办的杂志一般比较忠实于传统,主要发表文章、评论、总结等,以客观反映史学研究成果为己任;但大多数后起的史学杂志则通过定主题、出专刊、约专稿等方式来左右或指引着史学研究,一些杂志甚至成为史学更新的强有力的武器,如法国的《年鉴》杂志(1929)、英国的《过去与现在》(1952)、美国的《评论》(1977)便是典型代表。

可以看出,外文杂志对学术研究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我们今天要与国际学术研究对话,更不能小视能够带来大量国外学术信息和前沿成果的期刊杂志。但现实的情况却是许多外文杂志在国内看不到。华人数学大师丘成桐在造访清华大学图书馆时,发现国内大学图书经费相当缺乏。他慨叹道:“别说一般大学,就连国内的名牌大学如清华大学的图书馆,也找不到数学界的期刊”,而“研究任何一个科目,期刊都是不可或缺的东西,但是,领导层认为期刊只是一本薄薄的小书,售价却要数千元,他们认为不值。期刊能够将第一手的资讯带给你,但是他们却看不到期刊的重要性,所以大学也得不到这方面的经费”。不愿或不能购买相关期刊,自然会造成参考文献的缺失。

这是国内学人在利用文献进行研究时所面临的普遍困惑:实在难以寻觅自己的专业杂志。其实,这个问题由于国际互联网的出现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比如,现在国外有两家比较著名的非赢利性质的电子期刊网站:JS-TOR(http://www.jstor.org/)和MUSEPRO-JECT(http://muse.jhu.edu/)。JSTOR已把许多重要学术期刊自创刊以来的所有文章进行存档,尽可能使学者可以便捷地访问、检索。目前,JSTOR共收录745种杂志,涵盖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个领域。但目前,中国内地只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8家购买了这家电子期刊网。MUSEPRO-JECT是1993年创办的,与60多家学术出版社合作,收录了300多份学术杂志,而且每年还在增加。但目前,中国内地还没有一家科研机构购买这一著名的学术期刊库。

信息时代,网络改变了一切,当然我们的学术研究也不例外。和欧美学术界相比,在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术研究方面,我们已经落后了。相对来说,他们应用这种新的传播媒介已经比较成熟:众多的专业杂志都制作了网络版,各研究专题都有为数众多的网站,各研究领域都有自己的搜索引擎。这就在短时间内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最新的信息,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便捷了学者之间的联系,当然也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