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花开沃野香正浓

2005-09-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梁飞、曾德军 本报记者胡晓军 我有话说
一封信、一副对联、一台戏、一本《新编教儿经》、一个产业协会,一名农村专职宣传员,看似普通简单的个体,江西省安远县却将它们巧妙地组合成一具神奇的“魔方”,在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变幻出一朵朵绚丽的奇葩,芳香四溢,飘荡山川沃野。

深入调研引生“5+1”模式

近年来

,安远县广大农民群众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腰包一天天鼓了起来。然而,不少农民口袋富了,头脑却简单了,铺张浪费、封建迷信、攀比摆阔等陈规陋习相继在全县农村盛行起来。如何卓有成效地推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这成了该县决策者急需解决的课题。

去年初,该县县委宣传部在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专题调研中发现,长沙乡通过每月给村民印发“一封信”的形式,把党的新政策、新观念、新技术传播到农村千家万户,因为这“一封信”,该乡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度流行的抬菩萨“迎神”现象不经意间就销声匿迹了;全县的果业协会吸收了不少果农为会员,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经常性的学习活动,许多果农的素质和致富本领有了明显提升;龙布镇镜溪村老人叶人定编写的《教儿经》在群众中广为传诵,当地村风、民风明显好转;同时,该县作为赣南采茶戏的发源地和江西首个中国楹联之乡,异常活跃的采茶戏演出和民间楹联活动陶冶着众多群众的身心。这些,都可作为当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但由于相对覆盖面小、形式单一,它们分别所产生的能量较为有限。

因此,为发挥这些载体的最大效能,安远县着手创造性地将这5个载体有机整合,还在每个村设立一个宣传员工作岗,聘请一名农村专职宣传员,畅通上传下达渠道,并下发了《关于开展宣传思想工作“5+1”模式的实施方案》。“5+1”模式随后迅速在该县农村全面推开。

因地制宜推进“5+1”模式

由于各乡镇的情况参差不齐,安远县按“X+1”的思路,引导乡镇因地制宜,从“5+1”模式的“五个一”中选择3个以上“强项载体”,加上一位农村宣传员,以“3+1”、“4+1”或“5+1”等模式进行操作。“一封信”,要求农村专职宣传员在3天内包送信到户、包读信、包为农民释疑解难;“一台戏”,依托县专业采茶戏团和30多支民间文艺宣传队,坚持演出既有教育意义、群众又喜闻乐见的节目;“一副联”,充分发挥该县是江西惟一的中国楹联之乡优势,成立县乡村30个楹联学会(小组),经常开展对联竞赛、写联送联活动。县里专门组织人员对《教儿经》进行多次的提炼修改后,印发到千家万户。产业协会是该县农民自发成立的新型组织,村民们以产业协会为纽带联合在一起,通过传、帮、带等各种途径增强致富本领。

为避免“5+1”模式成“一阵风”,该县尤其注重建立长效机制。农村专职宣传员是“5+1”模式中的重要支点,该县共聘请了159名在农村中有一定威望、热心公益事业的“五老”为宣传员,宣传部对宣传员报送的信息经整理上报被上级宣传部门采用的,给予经济奖励,年终将评出30名优秀宣传员,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乡镇则每半年对农村宣传员进行一次考核奖励。县里还将“5+1”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每年拿出近200万元作为专项资金;并引入市场经营理念,发挥各载体涉及面广、形式活跃的特点,开发出一些有偿服务项目。同时,对每一个载体,都在人员配备、考核奖励等方面制订详细的方案,增强其可行性、操作性。

“5+1”模式于细微处破解农村系列难题

“5+1”模式的实施,增强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拓宽了覆盖面,安远县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明显转变,他们致富奔小康的能力不断得到提升,争学农业科技知识,参加健康向上的娱乐活动,简办新办红白喜事,团结乡邻、尊老爱幼成了该县农民的一种时尚,封建迷信、赌博、铺张浪费等陋习被越来越多的农民摒弃,全县农村呈现出一片安乐祥和的新景象。

三百山镇部分村民认为自己不需要贷款,参与“文明信用农户”创评活动的积极性不高。镇里及时印发了两封信送到村民们手中,把创评活动的目的、意义和工作要求向村民作了介绍,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因此大大提高,“优秀道德家庭”、“良好道德家庭”、“文明信用农户”等评议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龙布镇楹联学会组织群众开展起了以“革除陋习”、“和睦友好”等为主题的讲文明新风对对联活动。大家你出我对,我作你书,相互点评,搞得热火朝天。村民叶人义仗着兄弟姐妹多,有时不讲理,大家给他作了一幅“人走天涯仁作伴,义行世上德为邻”的嵌名联,叶人义深受教育,从此与邻里友好相处。

今年以来,安远县各乡镇均印发了10封以上涉及新政策、新观念、新技术的信到农民手中,每个乡镇的楹联学会开展了50多次对联赠送活动;30多支文艺宣传团(队)开展演出活动230余场次,150多个产业协会开展各类活动1000余次。“5+1”模式的灵活说教,使该县20余万农民群众受到教育,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和谐创业的氛围日益浓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