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还有一种教育公平

2005-09-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练玉春 我有话说
如今,“教育公平”已经是最能牵扯千家万户注意力的问题之一。而在说到“教育公平”的时候,人们更多的是关注不同的学生因为地域、性别、生理特征等原因在招生、录取、入学等方面遭受到不平等的待遇。比如,同一高校不同地区间的录取分数相差过大、著名重点学校在本地与外地招生人数相差悬殊、同一专业的男女生录取分数
也高低有别、残疾学生屡屡被一些高校拒之门外,等等。在这个时候,“教育公平”每每成为被媒体和学者、读者们举起的一面旗帜。

在这种种违反“教育公平”原则的现象之外,还有一种教育公平正逐渐引发人们,尤其是高教领域内部的人们的关注和坚持。那就是:不同的高等学校之间存在着如何得到公平对待的问题――国家教育资源的投入,名校每每能够得到特别的关注;逢年过节,领导同志的关怀看望,也频频集中在几个屈指可数的名校;社会、企业的捐款也多集中在这些名校。相比之下,普通高校、地方高校就远没有那么风光。一段时间以来,这种现象被高教内部的人半开玩笑地称之为“锦上添花多,雪中送炭少”。

其实,不同的学校,尤其是成就不同的学校,在各种资源的获得上有区别,无可厚非。因为,研究和教学领域的不同、培养目标的不同、办学地域的不同,学校规模的不同,决定了名校和普通地方院校所需和所得肯定有所不同。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通盘考虑之下的国家战略和重点扶持,对不同的学校实行“一刀切”,更全然不符合办学规律。

而媒体也更多地关注少数几所高校,这些学校的一举一动,经常出现在大小媒体的报道中,而同样的话题,即便较早就出现在一般普通院校,也少有记者、编辑问津。这种被称之为“言必称希腊”的现象,一方面让少数几所高校在教育资源之外更占据了为数不多的媒体资源,以至于名校为媒体包围,而普通高校却门庭冷落。这更加加深了人们对于名校的印象,所以往往“不知有汉,遑论魏晋”。普通高校对此辄有烦言,所以创造出一个流行颇广的术语――“人均经费”、“人均效益”,以彰显自己在“不公”条件下的成绩。

当然,大家关注高校之间的“教育公平”,不是要吃高教的大锅饭,人为地绑住名校的手脚,搞“齐步走”。而是在提醒:从国家到地方到企业到个人以至于媒体要有一个意识――中国要办中国的高等教育,而不只是办几所中国的大学;中国不只是有几所知名的重点大学,还有更多的遍布国内各省、各地的普通大学;中国不只是要培养赶超世界水平的科研教学精英,还要脚踏实地地培养中国乡村城市的建设者。这种意识的可贵之处在于,时时记住,还有一种教育公平,适当地给普通高校更为公平的机会,让它们去争取和接触较多的教育资源、媒体资源,扩展并建立自己的实力、形象和名望。只有中国大多数的高校,就当前而言,就是要更多的普通高校、地方高校发展起来了,中国的高等教育才可以称为真正的成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